
《医经钩考》四十五、“藏象”何如?
——五藏之象,可以类推
1、原文导读
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说:
“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著者按:当为少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著者按:当为太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此为阳中之少阳(编者按:当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2、汇释
(1)王冰注:
“象,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
(2)马莳《素问注证发微》说:
“夫藏在内,而形之于外者可阅,斯之谓藏象也。”
(3)吴昆《素问吴注》说:
“象,犹天象之象,可见者也。”
(4)张介宾《类经·卷三·藏象类二》说:
“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5)张志聪《素问集注》说:
“象者,像也。论藏府之形象,以应天地之阴阳也。”
(6)高士宗《素问直解》说:
“形藏四,神藏五,其象何如?”
(7)森立之《素问考注》说:
“此不言藏形,而说藏象。”
(8)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黄帝内经素问校释》说:
“脏象:内脏功能表现于外的现象。”
(9)傅景华《黄帝内经素问译注》说:
“藏象:藏,隐匿。《说文》:‘藏,匿也。’象,表现。王冰:‘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张介宾:‘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藏为隐,与显相对,用以表示无形的生命运动方式。象为显,为表现于外的形象或气象。藏象之道是以五行归类的方法,描述五种基本的生命运动方式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理论。”
(10)高校教参第二版程士德《内经》说:
“象即现象,也就是直接被我们感官所感知的事物外部征象。藏,藏也。指藏于胸腹腔的内在器官。”
3、五藏之象,可以类推
——“象”不等于“是”
“藏象何如?”
既不能理解为“什么是藏象?”,也不能解释为“藏象是什么?”,更与现代解剖学的脏器不同,其本质当为“藏(臓-脏),像什么?”
《素问》“藏象”的重心,不在“藏”而在“象”。《易·系辞传》说:“象也者,像也。”即如张志聪《素问集注》所说“象者,像也。论藏府之形象,以应天地之阴阳也”,可谓一语中的。
《素问·经脉别论》有“太阳藏何象”“少阳藏何象”“阳明藏何象”之问。那么藏、像什么呢?
当如《素问·五藏生成篇》所说“五藏之象,可以类推”。
如何推法?即如
(1)王冰注:
“象,谓气象也。言五藏虽隐而不见,然其气象性用,犹可以物类推之。何者?肝象木而曲直,心象火而炎上,脾象土而安静,肺象金而刚决,肾象水而润下。夫如是皆大举宗兆,其中随事变化,象法旁通者,可以同类而推之尔。”
(2)吴昆《素问吴注》说:
“五藏发病,其证象合于五行。如心主惊骇,象火也;肝主挛急,象木也;脾主肿满,象土也;肺主声咳,象金也;肾主收引,象水也。凡若此者,可以类推。”
(3)张介宾《类经·卷六·脉色类》说:
“象,气象也。肝象木之曲直而应在筋,心象火之炎上而应在脉,脾象土之安静而应在肉,肺象金之坚敛而应在皮毛,肾象水之润下而应在髓骨。凡若此者,藏象之辨,各有所主,皆可以类而推也。”
由此可见,“藏象之道是以五行归类的方法,描述五种基本的生命运动方式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理论。”(潘毅《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象之篇》)
图示如下:











根据《素问·金匮真言论》《阴阳应象大论》《五藏生成篇》《六节藏象论》《宣明五气篇》等多篇有关内容,中医学正是以这种五行归类的推演方法,将“藏于体内内脏的神机变化与外象相应即为藏象”(潘毅《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象之篇》)为核心来构建人体生命模型的理论体系,从而去指导临床实践(图示如上)。
有人认为,中医的取象思维,源于《易经》。殊不知,《易经》本占筮而寓哲理,而取象思维乃《易传》释《经》之说,如《易·系辞传下》说:“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然而“象”不等于“是”,故以“象”去预测、预知、推演未来、推演天地宇宙间之万事万物,其结果是或然性,即不确切,甚至不准确!此能说“科学”吗?!如“天圆地方”之一说,则是观“象”而来,与实际相符吗?实际是“天圆”而“地亦圆”,并不相符。
“天圆地方”观何“象”而来?韩永贤《周易探源》说:
“天圆地方说的创立者为伏羲氏。《周易·系辞下》:‘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语译】上古伏羲氏依靠一系列的发明,成为古代专家,由于威信高,成为部落的首领,经常仰首观察天,他据太阳的运行,认识到天是圆的;经常低头观察地,他根据地平线是直的,推测地是方的……。
“【结论】古文简略,只记述了他仰头看天,低头看地,是人皆然,又有什么可写的呢?从而可知,他的观察,得到了非一般的结论,即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所以说,天圆地方的创立者,是中华民族的老祖宗伏羲氏。”
“天圆地方”属于古代最古老的宇宙学说盖天说的典型认识。详见第四十三篇。
究其因,由于古代科技不发达,以观“象”而推演天体宇宙,故而未知天体宇宙之所以然!
中医理论体系亦然,故屡遭诟病。如《素问·五藏生成篇》说:“五藏之象,可以类推。”如何推法?附会五行之体性取象比类而推演,亦即《尚书·洪范》篇说:“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王冰注本于此说。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中医亦当与时俱进,方为明智至善之举!“象”不等于“是”,如何扬长避短?必须采取融合、结合、参合、借助现代科技、现代医学之手段、之方法、之数据,以弥补传统中医诊断之短处、之不足、之缺陷,让“象”亦等于“是”(临床实际早已如此),如此可谓“中西合参,赛过神仙”,此即现代中医之临床。只不过,或有被诟病为西化中医、伪中医之说矣!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