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徒步10公里后,我把登山杖从“闲置区”移到了“必带清单”

今年秋天,“轻量化徒步”成了朋友圈的新潮流:有人背着28L的超轻背包,有人踩着仅250g的防滑鞋,却总有朋友对着装备清单

今年秋天,“轻量化徒步”成了朋友圈的新潮流:有人背着28L的超轻背包,有人踩着仅250g的防滑鞋,却总有朋友对着装备清单里的“登山杖”犹豫——“年轻人爬山需要这?”“带两根太占地方了吧?”直到上周跟着徒步团走了趟武功山后段,我才发现:以前的自己,可能真的“小看”了这根不起眼的杆子。

一、从“累赘”到“腿替”:10公里山路,膝盖终于不酸了

作为一个每年徒步200公里的“山系人”,我曾固执地认为“登山杖是老年人的装备”。直到去年在黄山徒步时,下山后膝盖疼得连下楼梯都打颤,队友扔给我一根折叠登山杖:“试试,下次你会感谢它。”

这次武功山徒步,我带着半信半疑的心态把登山杖塞进了背包。没想到刚走完3公里上坡,就明显感觉到差异:手臂自然发力,杖尖扎进泥土时的反作用力顺着手臂传到肩膀,身体重心前移,腿部肌肉的酸胀感比上次减轻了至少一半。同行的骨科医生朋友说:“研究显示,登山杖能分担膝盖25%-30%的冲击力,相当于给膝盖‘装了个缓冲垫’。”

下山时更明显:以前不用杖,全靠膝盖“硬扛”冲击力,现在杖尖先落地,身体重量通过手臂分散,走完10公里后,膝盖居然只是轻微疲劳——这大概就是“从‘用腿走’到‘手脚并用’”的快乐吧。

二、不只是“撑着走”:过碎石坡、趟溪流时,它是我的“第三条腿”

如果说省力是登山杖的“基础功能”,那“平衡辅助”绝对是它的“隐藏大招”。

武功山后段有段1公里的碎石坡,下雨后石头湿滑,我亲眼看到队友没带杖,脚下一滑差点摔进旁边的沟里。而我仗着两根登山杖,像“四足动物”一样:左杖扎稳左边石头,右脚踩实右边凸起,身体重心在手脚间切换,居然走得比平路还稳。后来过溪流时更绝:水流没过脚踝,石头长满青苔,我把登山杖当“探路杖”,先戳一戳石头是否稳固,再迈步——全程没湿鞋,队友直呼“你这杖比登山鞋还靠谱”。

原来登山杖的“平衡感”,不止是“防摔”,更是让你敢走得“更大胆”:以前看到陡坡绕着走,现在仗着杖能借力,居然敢尝试一些轻度攀爬路段了。

三、轻量化时代,选对登山杖比“买贵”更重要

今年“轻量化户外”火了之后,很多人买登山杖只看“贵不贵”,但实测后我发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我用过三种登山杖:

铝合金款(约300g/根):耐用抗造,适合长线徒步,但单日背两根有点沉;

碳纤维款(约180g/根):轻到几乎感觉不到重量,上山时手臂不酸,但杖尖太细,扎硬土容易弯;

折叠款(折叠后30cm):塞进背包侧袋不占地方,适合通勤党周末短途,但展开后稳定性略差。

现在我的“最优解”是:单日徒步带碳纤维折叠款(轻+便携),长线徒步带铝合金伸缩款(稳+抗造)。新手不用追求“顶级材质”,重点看三点:杖尖是否防滑(钨钢头最好)、锁扣是否牢固(旋紧式比卡扣式耐用)、握把是否贴合手掌(泡棉握把吸汗不打滑)。

四、用了5年登山杖,我总结出3个“反常识”技巧

最后分享几个“踩过坑”才懂的小技巧,帮你把登山杖用出“满分体验”:

长度别瞎调:上坡时调短(手臂自然下垂,杖尖到地面的长度),下山时调长(手臂伸直,杖尖到地面的长度),否则反而费力;

握法别太“紧”:别死死攥着握把,用“虎口卡着握把顶端,手指自然搭住”的姿势,借力时手臂发力更轻松;

收纳别“随意”:下山后别直接插背包侧袋!杖尖沾了泥土,容易蹭脏背包,最好套上杖尖保护套,或者挂在背包外侧的弹力绳上。

现在的我,登山杖早已从“闲置区”移到了“必带清单”第一位。它不会替你爬完每一座山,但会让你在山里走得更稳、更省力、更有底气——毕竟对山系人来说,“能多走1公里”“膝盖少疼一天”,就是对装备最好的肯定。

下次进山前,不妨翻出那根落灰的登山杖,或许你也会和我一样,爱上“三条腿”走路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