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麻将是抱有偏见的。
我总觉得,这不就是一种极致的“内耗游戏”吗?四个人围坐一桌,把大把时间耗在方寸之间,钱在几个朋友的口袋里转来转去,最后谁也没真正得到什么,除了疲惫和虚度光阴的罪恶感。
直到上个周末,我被朋友“绑架”上桌,输了三百块之后,才醍醐灌顶:这哪里是打牌,这分明是在上“人生哲学课”啊!

麻将桌上,赢的方式实在太多了。你可以做清一色、做大对子,也可以只求最简单的“屁胡”。大赢固然风光,但往往需要绝佳的运气和漫长的等待,风险极高。
这像极了我们的人生。社会告诉我们,考名校、进大厂、创业成功是“大胡”,是值得炫耀的胜利。但没有规定说,只有这样才算成功。能用自己的方式,过上自洽且安稳的生活,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屁胡”,那也是一种胜利。终点是“胡牌”,路径却可以不拘一格。
第二课:不懂放手,终将一无所有打麻将最忌讳的就是“什么都想要”。你手里拿着一副牌,既觉得可以凑“清一色”,又觉得“碰碰胡”也有希望,结果东不成、西不就,最终成了“相公”,连胡牌的资格都失去了。
高手打牌,果断放弃是基本功。他们会迅速判断最有希望的目标,然后把所有资源都集中于此。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20多岁时,我们总觉得人生有无限可能,什么都想尝试,什么都舍不得放弃。最后发现,精力被无限分散,没有一件事做到极致。学会放弃那些看似美好的“可能性”,专注于一个目标,远比贪婪地抓住所有机会要明智得多。
第三课:没有永远的烂牌,只有不会打牌的人起手拿到一把烂牌,几乎是每个麻将玩家都经历过的绝望。但真正的高手,从不沉溺于此。他们知道,牌局是流动的,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张摸到的牌,会不会让整个局势逆风翻盘。
同样,抓到一手天胡好牌,也不意味着稳操胜券。一着不慎,得意忘形,就可能放炮给别人。
生活也是如此。不要执着于眼下的困境,也别沉迷于一时的顺遂。重要的不是你抓到什么牌,而是你如何打好你手上的牌。只要不放弃,再烂的牌局,都有可能摸出新的生机。

朋友教我的那种玩法里,有一个特别的规矩:必须“吃”过或者“碰”过一次牌,才有资格胡牌。换句话说,你不能只靠自己摸牌“闭门造车”,你必须和牌桌上的其他人产生交互,和这个小世界“交手”一次。
这个规则太精妙了。它仿佛在说,你无法在孤立中获得成功。你必须走出去,与人合作、与人交换、与人博弈。在每一次“吃”与“碰”的交互中,你暴露了自己的意图,也获得了新的机会。想赢,就得先入局。
第五课:允许一切发生,输了就翻篇牌桌上,即便是最顶尖的高手,也会判断失误、打错牌、点个炮。但麻将的精神内核是:输了不纠结,过去了就翻篇。没有人会因为打错一张牌而懊恼半天,大家只会洗牌,然后说:“来,下一把!”
输,是牌局本该有的一部分。我们的人生也一样,失败、犯错、走弯路,都是再正常不过的组成部分。沉溺于过去的错误,除了内耗自己,毫无用处。快速复盘,然后立刻投入下一场牌局,才是成年人该有的心态。

打完那场麻将,我看着桌上洗得哗哗作响的牌,突然想到一句话:
“生而如麻,十三不靠,但搓无妨,万一胡了呢?”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起手牌,或许都像一副“十三不靠”的烂牌,毫无章法,前路迷茫。但那又如何?只要你还在牌桌上,只要你还在认真地“搓”,总有机会摸到转机,总有希望凑成一副能“胡”的牌。
至于那输掉的三百块,就当是这堂生动哲学课的学费吧,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