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接上篇。
“豆”字曾用名:菽(尗)。汉以后,“豆”字逐渐替代“菽”字,泛指豆类。那么,“豆”字本义是什么呢?
许慎《说文解字》释“豆”为:“古食肉器也。从口象形,凡豆之属皆从豆。”
豆,在古代是一种形如盛放肉食的器具,类似今天的高脚碗(盘)。有些图片资料中,“豆”器加盖,有些则未加盖,此处指出,供参考。
“豆”字小篆字形,类似今天“豆”字的字形。甲骨文、金文中“豆”字的字形,与其本义更贴近。
如上图,字形中间“一横(或一点)”是指事符号,代表盘中盛物。
“豆”这种高足碗,先秦时期,不仅仅作为盛物器皿,其多用于祭祀场合。
《诗经·大雅·生民》:“卬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这里的“豆”、“登”都是作为一种装祭品的祭器存在。
《尔雅•释器》有云:“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豆、笾、登,这三种器皿,在古代常见于祭祀或宴饮场合。
当然,“豆”亦可用作一种量名。如《左传·昭公传》记载:“齐旧四量:豆、区、釜、钟;四升为豆”。
此外,“豆”也曾作衡名。(汉)刘向《说苑·辨物》中记载:“十六黍为一豆,六豆为一铢,二十四铢重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简言之,现在我们常将可食用的毛豆、绿豆、红豆、蚕豆等,统称为“豆”。然而,“豆”字最初的字形和本义,曾与食具、祭祀礼仪等相关。

/原创 勿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