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电影《阿郎的故事》里,周润发扮演的阿郎,回眸一顾,眼神里是冷漠、不羁、温情和危险。
像极了一匹从远古走到现在的孤狼。
富家女波波不惜与家庭决裂,也要与他厮守。
那时屏幕前的我们,又何尝不是被这样一个浪子攫住过心跳?
在我们那些青涩的岁月里,大都出现过这样一个“阿郎”。
他或许没有耀眼的机车,但有种桀骜不羁的风骨。
他或许前途渺茫,却能在深夜的街头为你唱一首跑调的歌。
那时的爱情,白的像一张纸。
连我们自己也搞不清楚,爱的是他这个人,还是那份与全世界为敌的悲壮,那种不顾一切的决绝。
我们爱的,究竟是他们,还是爱情本身那惊心动魄的模样?!
如今回望,或许答案早已模糊。
我们爱上的,也许是那种活生生的、充满缺憾的“人”的气息,而不是一个被社会规训好的、完美的结婚对象。
那时的我们,凭借的是一股青春的直觉,一种母性本能的怜悯。
甚至是一种自我牺牲的隐秘渴望。
法国哲学家波伏娃曾经说过,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成的。
但在爱上“阿郎”的那一刻,许多女孩主动选择了一种被塑造的命运:试图用自己的爱,去填补一个浪子的缺口,把自己想象成一盏灯,去照亮一个迷茫的灵魂。
这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悲壮。
“渣”的背面,是未被规训而恣肆的生命力,是粗砺的成长历程留下的狰狞伤疤。
阿郎的冲动、自负与不负责任,最终让他失去了挚爱,也让自己坠入了生活的泥潭。
这仿佛是给所有痴情少女的一记现实耳光。
故事若止于此,他也许不过是我们青春纪念册里一个略带讽刺意味的注脚。
电影的下半场,像极了一个“渣男”的后半生。
十年后,阿郎成了一个灰头土脸的翻斗车司机,带着儿子波仔,在社会的底层笨拙而又努力地生活。
他将所有歉疚与悔恨,都沉淀为对儿子的温柔与责任。
那个曾经迎着风昂着头的少年,终于学会了向生活低头。
而这一次的“低头”,却比他以往的任何一次昂首,都更像一个男人。
他从一个“被爱”的男孩,成为了一个懂得“去爱”的父亲。
他的救赎,不只是在赛车道上重获荣光,而是在每一个平淡的日子里,学会了担当与守望。
当我们看到他为了儿子的未来,放下尊严去恳求,看到他洗尽铅华后那平静而坚韧的脸庞,我们终于明白,我们当年那份看似错付的深情,并没有完全虚掷。
它像一颗种子,或许没有在我们爱情的土壤里开花,却在他的人生废墟里,长出了一棵名为“责任”的幼苗。
这就是对我们那场奋不顾身最好的告慰——我们爱过的那个少年,最终没有辜负那段时光。
尽管,陪他走到最后的,不是我们。
爱情是用来怀念的,不是用来相信的。
我们怀念的,除了爱情,还有那个敢爱敢恨、义无反顾的自己,以及那段还没有被物化的纯粹情感。
当阿郎的摩托车最终倒在终点线前,罗大佑苍凉的歌声响起:“孤独的孩子,你是造物的恩宠……”
我们泪流满面。
让我们流泪的是阿郎,也是我们那早已逝去的青春。
我们终于学会了如何去爱,可那个让我们愿意与世界为敌的人,早已消失在茫茫人海。
你的样子,就这样被风吹散。
却永远烙在,我们不再年轻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