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把癫痫和精神病画等号的情况并不少见,这不仅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负担,病耻感,还可能延误规范治疗,今天,我必须用最清晰、最科学的声音告诉大家,癫痫绝不是精神病。
要厘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从医学根源上理解两者的本质区别。
一、本质区别:病因根植于不同的系统

简单来说,癫痫的问题出在 “大脑的电活动紊乱”:可能是先天脑发育异常、脑外伤、脑炎、脑肿瘤等多种原因导致大脑神经元 “失控”,突然释放异常电信号而引发的一系列症状。
在国际疾病分类(ICD-10)中,癫痫被归类在 “神经系统疾病”(编码 G40-G41),与脑卒中、帕金森病等属于同一大类。它的诊断核心是 “脑电图异常放电” 和 “临床发作症状”,治疗以控制神经元放电的 “抗癫痫药物”为主,部分患者可通过手术切除致痫灶来治愈。
精神病,一种精神心理障碍:

我们常说的 “精神病”,医学上更准确的说法是 “重性精神障碍”,包括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等。这类疾病的问题出在 “精神活动的整体紊乱”,患者意识通常清晰,不会突然出现肢体抽搐。
在国际疾病分类(ICD-10)中,精神障碍被归类在 “精神和行为障碍”(编码 F00-F99),病因与遗传、神经递质失衡(如多巴胺异常)、心理创伤、社会环境等多因素相关。诊断依赖 “精神状态检查” 和标准化量表(如 PANSS 量表评估精神分裂症症状),治疗以调节神经递质的 “抗精神病药物”和心理干预为主,与癫痫的治疗逻辑完全不同。
二、为什么会有人把癫痫当成精神病?3 个常见误解原因1. 发作时的 “异常表现” 容易被误读
部分癫痫类型的发作症状,和精神症状有相似之处。比如 “复杂部分性发作”(又称精神运动性发作),患者发作时可能出现无目的的走动、反复搓手、胡言乱语、意识模糊等表现,持续数分钟后自行恢复,醒来后对发作过程毫无记忆。这种 “行为异常 + 意识障碍” 的特点,容易让旁观者误以为是 “精神病发作”。
但两者有本质区别:癫痫发作是 “突发性、短暂性” 的,发作后患者意识能恢复正常;而精神病的异常行为是 “持续性” 的,可能持续数天、数月,且患者通常不认为自己有问题(无自知力)。
2. 社会偏见放大了 “标签效应”
传统观念中,无论是癫痫还是精神病,都曾被贴上 “疯病”“不治之症” 的标签。这种偏见让人们对两者的认知变得模糊,甚至形成 “只要有异常,就是精神病” 的错误联想。比如看到癫痫患者发作时的 “失控状态”,就下意识归为 “精神不正常”,忽略了疾病的本质差异。
3. “共病” 不等于 “等同”,别把 “合并问题” 当 “本身疾病”
需要承认的是,癫痫患者确实比普通人更容易合并精神障碍 ——《中国癫痫共病管理专家共识》指出,癫痫患者中精神障碍的发生率约 30% 左右,常见焦虑、抑郁,少数可能出现幻觉、妄想等严重症状。
但这是 “共病”(两种疾病同时存在),不是 “因果”。比如:长期癫痫发作可能导致大脑功能受损,引发情绪问题;抗癫痫药物的副作用(如丙戊酸钠可能影响情绪调节)也可能增加精神症状风险;此外,疾病带来的社会歧视、心理压力,也是诱发精神障碍的重要因素。但这些都不意味着 “癫痫就是精神病”,就像 “高血压患者可能合并糖尿病”,不能说 “高血压是糖尿病” 一样。
三、3 大核心鉴别点,教你快速区分癫痫与精神病1. 症状特点:看 “发作模式” 和 “意识状态”

比如:有人突然倒地抽搐,几分钟后醒来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大概率是癫痫;有人持续一段时间说 “听到有人骂自己”,行为孤僻,意识清醒,更可能是精神障碍。
2. 辅助检查:靠 “脑电图” 和 “影像检查” 找证据
癫痫的诊断离不开 “脑电图(EEG)”,其发作期或发作间期,脑电图往往能捕捉到异常放电信号,这是癫痫的核心特征;头颅 CT 或 MRI 也可能发现脑外伤、脑肿瘤、脑炎等大脑结构改变,这些很可能就是致痫灶。
而精神病患者的脑电图多为正常,头颅影像也无结构性改变(除非合并脑部器质性疾病),诊断主要靠精神科医生的 “精神状态检查”,结合标准化量表(如 MADRS 量表评估抑郁、PANSS 量表评估精神分裂症症状)。
3. 治疗方式:药物作用机制完全不同
癫痫的治疗核心是 “控制神经元异常放电”,通过抗癫痫药物来调节大脑电活动,从而减少发作;部分药物难治性癫痫还可以通过手术切除致痫灶来治疗。
精神病的治疗核心是 “调节神经递质平衡”,通过抗精神病药物来影响多巴胺、5 - 羟色胺等神经递质,改善幻觉、妄想等症状;同时需配合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和社会支持。
四、污名的伤害:比疾病本身更可怕将癫痫错误地标签为“精神病”,其社会危害是巨大的。
容易延误诊治: 家属因感到羞耻而隐瞒病情,往往寻求“偏方”、“土方”,甚至巫医,错过了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的最佳时机。
被社会歧视与孤立: 患者在教育、就业、社交、婚姻等方面容易遭受不公正的对待和排斥,被孤立于社会正常生活之外。
沉重的心理负担: 患者自身也会内化这种污名,产生自卑、自我否定和严重的心理问题,形成恶性循环。
五、科学与关爱:做好 4 件事,远离误解与风险1. 发作时科学处理,减少旁观者误解
癫痫发作时,正确的处理方式是:让患者侧卧,防止呕吐物窒息;解开衣领,保持呼吸道通畅;不要强行按压肢体,避免骨折;发作超过 5 分钟不停止,或连续发作,立即拨打 120。有必要时,可简单向旁观者解释 “这是癫痫发作,不是精神病”,避免恐慌和误解。
2. 及时规范就医,避免误诊误治
癫痫患者首次发作后,应尽快到 “神经科” 就诊(而非精神科),完善脑电图、头颅 MRI 等检查,明确癫痫类型和病因,在医生指导下规律服药治疗。如果同时出现持续的情绪低落、妄想等症状,需由神经科医生转诊至精神科,进行联合诊疗,避免首次就单独到精神科就诊导致漏诊癫痫。
3. 树立科学观念,破除社会偏见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可治的神经系统疾病。就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它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病。通过规范的药物治疗、手术等方式,绝大部分经过 3-5 年治疗可停药,恢复正常生活。
4. 倡导社会支持,给予平等与尊重
请以平常心对待癫痫患者。他们和我们一样,可以有梦想,有才华,有情感。他们需要的不是怜悯或恐惧,而是理解、支持和公平的机会。同时,在企业和学校中普及癫痫知识,创造一个包容、友善的社会环境。
最后:科学认知,是对患者最好的尊重癫痫不是精神病,它是一种需要被正确看待的神经系统疾病;就像精神病患者也不该被污名化一样,他们需要的是专业治疗和社会包容。消除误解的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的健康认知 —— 不凭主观印象给疾病 “贴标签”,不因片面症状混淆疾病本质。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看清癫痫与精神病的区别,也希望更多人能以理性、包容的态度对待癫痫患者,让他们在规范治疗的同时,不再承受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如果身边有人正在被癫痫困扰,不妨把这篇文章分享给 TA,传递一份理解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