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低生育率,很多人会下意识想到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但最新数据揭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结果:近些年全国生育率排名垫底的城市,竟是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国家统计局及地方人口数据显示,该地区 2023 年出生率仅为 2.05‰,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6.39‰,甚至不到韩国生育率的一半,成为国内生育率最低的区域。而这一现象的背后,恰恰指向了影响生育率的核心关键 , 经济压力与发展失衡。

诸多研究与数据均证实,经济压力是抑制生育意愿的最重要因素,其影响远超观念转变、政策支持等其他变量。
育娲人口研究发布的《中国生育成本报告》显示,中国养育一个孩子到 18 岁的平均成本约50 万元,一线城市更是高达100 万元,相对于收入而言几乎是世界最高水平。
这种高成本集中体现在房价与教育支出两大块:大城市房价收入比普遍超过 20,是发达国家的两倍,深圳更是达到 40,普通家庭不吃不喝 40 年才能购房;而上海社科院调查显示,当地养一个孩子从出生到初中就要花费约 80 万元,补课、择校等费用成为家庭沉重负担。
对于大兴安岭地区而言,经济压力呈现出更极端的形态。作为传统林区,当地产业结构单一,资源枯竭导致就业机会匮乏,年轻人外流严重,留守人口以中老年为主,形成“越穷越不敢生”的恶性循环。
即便当地推出三孩补贴 2 万元、育儿金等政策,2023 年三孩仅出生 18 人,补贴力度相对于实际生活成本杯水车薪,难以撬动生育意愿。
垫底城市的困境:不止是经济问题大兴安岭地区的超低生育率,是经济、人口、观念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也折射出资源型城市的普遍困境。
从人口结构来看,该地区 2023 年户籍人口仅 37.8 万,自然增长率为 - 10.63‰,死亡人数是出生人数的 3.3 倍,老龄化率超过 30%。
年轻人口的持续外流,直接导致生育旺盛期人口基数不断缩小,形成生育率下降的 “人口空心化” 陷阱。与此同时,东北地区长期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少生优生”观念根深蒂固,叠加寒冷气候对生育意愿的隐性抑制,进一步拉低了生育动力。
对比其他低生育率城市,大兴安岭的独特性在于缺乏人口补充机制。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虽总和生育率仅 0.6-0.7,但庞大的外来年轻人口支撑了一定出生规模;而大兴安岭既无产业吸引力,也无人口流入,生育率自然跌至谷底。这种“无人口可生” 与 “不愿生”的双重困境,让当地生育形势雪上加霜。
破局之路:需跳出单一补贴思维要改善低生育率现状,仅靠现金补贴远远不够,需构建“经济支持 + 产业支撑 + 生育友好环境”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从政策层面看,应借鉴国际经验,将生育支持与住房、教育等核心需求深度绑定。法国巴黎对二孩家庭提供最高 1.5 万欧元购房补贴,优先分配公租房,同时推行480 天共享育儿假,使生育率稳定在 1.8,显著高于欧洲平均水平。
国内湖北天门的实践也证明,将购房补贴与育儿补贴结合,能有效提升生育意愿,当地 2024 年出生率增长 17%。
对于大兴安岭这类资源型城市,根本出路在于产业转型。通过发展生态旅游、特色农业等新兴产业,创造就业机会,吸引年轻人回流,才能从源头扩大生育人口基数。
需完善托育设施,提升 0-3 岁婴幼儿入托率,缓解家庭育儿压力 —— 目前全国入托率仅 5.5%,远低于发达国家 50% 的水平,这一短板亟待补齐。
生育率的高低,本质上是社会发展质量的 “晴雨表”。大兴安岭地区的超低生育率警示我们,只有让年轻人 “能就业、敢安居、育得起”,才能真正激活生育意愿。
无论是一线城市还是资源型城市,唯有破解经济压力这一核心难题,辅以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才能走出低生育陷阱,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