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大鱼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在有时间的情况下,村姑陈还是更喜欢用盖碗泡茶。
茶水不分离的泡法,把大量茶味聚在一起,虽然滋味浓郁,但层次感略逊色了。
盖碗冲泡,茶水分离,让茶叶一层层地将茶味释放,能品出更多变化。
执碗出汤,当茶汤从碗中倾泻而出,心里也跟着畅快起来。
因为对功夫茶的一招一式都很熟练,所以冲泡时也不用太费心。
时常盯着茶席神游天外,等回过神来,茶也泡好了。

下午泡茶时,想起昨天与一位茶友的交流。
茶友说自己用盖碗泡茶总是烫手,让村姑陈帮忙看看手法哪里不对。
我让他记录下冲泡的过程发过来,只看个开头,就看出了问题。
茶友的那只青花盖碗,碗沿几乎是直的,顺着碗身就上来了,没有向外延伸的弧度。
合盖之后,碗沿更显得窄,手指头一搭,几乎就贴在碗壁上。
这哪是手法问题,分明是盖碗没选对。
选盖碗,尤其是刚开始学泡茶的新茶友选盖碗,请务必认准大撇口、薄胎的盖碗。

《2》
“撇口”指的就是盖碗碗沿那个向外延伸的部分。
看似不起眼,却能在隔热防烫这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常用的持盖碗手势,是“三指握碗法”。
用这个方式出汤时,需要用拇指与中指捏在两侧的碗沿,食指轻搭在盖钮上,稳住盖子。
此时,拇指、中指的指腹会不会接触到碗内的热量,就完全看撇口了。
撇口大的盖碗,碗沿向外延伸,延伸得越远,手指离碗内的沸水就越远。
隔着这段距离,等热量传到你的手指上时,基本已经不剩多少,自然就不觉得烫了。

尤其是冬天气温低的时候,温度降得快,用大撇口的盖碗泡茶根本不用担心烫手。
但反过来,如果撇口很窄,或者像前面那位茶友的盖碗一样,直愣愣地向上,没有向外撇的弧度,那茶友们的手指就要遭罪了。
手指抓着盖碗的时候,沸水的热量毫无阻碍地传过来,不烫才怪呢。
除了防烫,大撇口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让出汤更加流畅。
当茶汤从盖碗中涌出时,水流会被撇口的弧度自然地引导,画出一道完美的抛物线,干脆利落地落入公道杯中,茶汤不容易滴得到处都是。
快出汤,才能保证每泡茶汤的滋味都清清爽爽。

《3》
说完大撇口,再来聊聊薄胎。
胎,通俗来说就是盖碗的厚度。薄胎,就是碗壁薄的盖碗。
碗壁薄,第一个好处就是散热快。
厚胎的盖碗,因为碗壁厚,热量散不出去,全部堆积在碗内,再逐渐扩散到碗沿,手指碰到都嫌烫,就更别提抓起来了。
而薄胎盖碗中的热量,很快就能通过那层薄薄的胎传递给外界,盖碗本身积攒不了多少热量,拿在手里就不觉得烫。

碗壁薄的第二个好处是轻盈。
胎薄重量就轻,盖碗拿在手里轻巧灵便,出汤时手腕也不用费太大力气,操控起来更自如。
如果盖碗胎太厚、重量太重,注水后抓起来会很费劲,不仅出汤动作容易变形,还有失手的风险。
万一不小心摔碎了,喝茶的心情也没了。
一只轻薄的盖碗,能让整个泡茶过程都变得更优雅、更省力。

《4》
除了大撇口、薄胎这两个标准外,新手在选盖碗时,还可以多留心下面这几个细节,能少走很多弯路。
第一,盖碗容量要适中。
盖碗不是越大越好,太大的盖碗碗口很宽,注满水后也很重,对于手小的茶友或者新手来说,抓握起来太吃力,特别容易烫到手。
而太小的盖碗又不好把握茶水比例,投茶量稍微一多,茶汤就浓了。
平时一人独饮,或是三两好友小聚,一只110毫升的盖碗已经足以满足需求,大小正合适。

第二,盖钮和碗足要高。
盖钮,是盖子上突出的部分。碗足,则是碗底突出的部分。
这两个部分的作用与撇口类似,都能拉开手指与碗内沸水的距离,避免烫手。
所以尽量选择盖钮高、有碗足的盖碗,更能防烫。
第三,盖碗器型首选倒钟型。
这种器型,是最适合新手的器型,既有充足的空间容纳茶叶,抓握起来也不容易烫手。
一些造型别致的盖碗,例如斗笠型盖碗、马蹄型盖碗,虽然模样新奇,但重心偏高,撇口不宽,对新手来说并不友好。

《5》
对了,除了按照上面几个标准来选盖碗,茶友们也要注意冲泡的手势。
用三指握碗法泡茶时,是将手指搭在碗沿和盖钮上,而不是紧紧地贴着。
用力过度,手指与碗壁的接触面积变大,也容易被烫到。
出汤时,手势要稳,动作要放松,一气呵成。
另外,刚开始喝茶,盖碗真不用买太贵的,一个几十块钱的白瓷盖碗完全够用了。
手法还不熟练的时候用太贵的盖碗,磕了碰了也心疼不是?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6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