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战后,马鸿逵和父亲马福祥在老蒋面前大吵了一架。原本马鸿逵为老蒋出力不少,蒋有意让他出任甘肃省政府主席,结果父亲却不同意,向老蒋力荐了亲侄子马鸿宾。
马福祥的理由是:马鸿宾有儒将风度,堪比曾国藩,而儿子马鸿逵脾气暴躁,容易得罪人,不适合。
马鸿逵一听就火了,说:“子寅既无军事,又无政治,怎能担此大任?”,但不论他怎么说,父亲还是力荐马鸿宾。
最终,老蒋尽管没见过马鸿宾,却也给了马福祥面子,委任马鸿宾为甘肃省主席。但马鸿逵的功劳也不能抹杀,遂任命他为宁夏省主席。
谁料马鸿逵的倔脾气又犯了,嫌弃宁夏是个小地方,竟然坚辞不就,还威胁马福祥说,他要辞去身上的所有职务,出国留学去。马福祥只好低头好言相劝,马鸿逵才算作罢。
实际上回过头来再看马福祥这一步棋却是高招,马鸿逵在老蒋那里已挂了号,蒋自不会亏待他,而马福祥力推马鸿宾上位,这样马家两员大将都能上位,岂不是两全齐美?
但美中不足的是,马福祥这一操作为这两位堂兄弟埋下了矛盾。马鸿逵不懂父亲良苦用心,导致他的“宁夏王”大位足足推迟了三年。

但有一点,马鸿逵看得也比较透,马鸿宾确实军事和政治才能都一般,到甘肃没多久,就闹出了“雷马事变”,被软禁了三个月,最后吴佩孚出面调停,他才被释放,后又回到宁夏,做起了代理宁夏“土皇帝”。
那么,马鸿逵为何后来又返回了宁夏呢?与他父亲的死,以及形势变化都有关系。
马不愿将就宁夏省主席,其实他心里也有小九九,那就是觊觎河南省主席的大位,那可是大地方。
对于马鸿逵这一心思,老蒋也知道,但要想从老蒋手上拿“福利”,不拿出点“真心”是不行的。
九一八事变后,老蒋仍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他让马鸿逵前往信阳参加“围剿”红军。结果,马为保存实力,不敢贸然进攻,令总指挥刘峙大为恼怒。
事后,刘向蒋告状,说马在鄂豫皖苏区作战时贻误战机,老蒋暴怒,一气之下叫刘峙派军队把马鸿逵给包围了,要灭他。
马福祥知儿子有难,马上发挥他在中央挂职的优势,为儿子从中斡旋,方才解了马鸿逵的危机。
但在此后,马福祥却突然去世,没了爹护着的孩子终于明白,想吃个大的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之后在老蒋的催促下,乖乖返回宁夏就职。
老蒋的命令是:让二马互换防地,但只换主子不换兵,也就是代理宁夏主席马鸿宾移驻河南,而让马鸿逵回去就职宁夏主席。
马鸿逵尽管在中原没混出个长短,但扩张自身实力却是实打实的,为了把自己的家底带走,他走了老蒋外甥俞济时的关系,把精锐都带回了宁夏。
他一回去,堂兄马鸿宾就惨了,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正主回来了,“篡位”的自然要被赶走。
马鸿逵对自己的堂兄可是不客气,一回去就把省政府班底全换上了自己的人,于1933年3月正式上任。
马鸿宾也很知趣,赶在堂弟回来前带着人马提前腾了地方,离开了银川,但仍在宁夏境内,就是不愿驻防河南。
马鸿逵不依不饶,为了把堂兄逼出宁夏,干脆来了个釜底抽薪,断了马鸿宾部的军饷军粮供应,叫他们去喝西北风。
不过马鸿宾还真能忍,硬着头皮在宁夏就是不走,一直呆了七年,不过他的存在并不会影响马鸿逵对宁夏的统治,所以,马鸿逵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了。
此后,马鸿逵开启了他对宁夏17年的统治岁月。

马与四姨太
在这17年中,他基本上只做两件事,一件就是大力发展宁夏,同时也大力扩充自己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以及个人腰包;第二件就是极力追捧老蒋。
他对宁夏建设的影响也是有的,比如他比较重视教育,在宁夏及甘肃开办中阿学校,在宁夏中学开办高中班,个人出资开办宁夏省立模范小学,这些学校在宁夏当时各方面都是最先进的学校;再者他兴修水利,在宁夏开了一条规模较大的云亭渠(今民生渠),可灌溉农田2000多顷。
再说扩充军事实力,来看一组数据,他上任时,宁夏兵力12000人,到40年代末兵力已升至10万人,占了宁夏总人口的七分之一。
这么多兵都要吃饭,自然搜刮民财也是他的主要工作之一,比如借着清丈土地增加片粮片款;借整顿税收之名,增加税款;垄断宁夏贸易与金融;抢占大量土地房屋,以此进行收租,等等。
此外,他自己走私烟土,开办工厂敛财,还克扣军队及 公务员的薪饷,等等。
最为主要的是,他还不让中央插手宁夏的财政事务,把孔祥熙派来的省财政厅长硬生生赶走,还有司法权、纸币发行权、教育权等各种权力,基本都在他手。
所以,这一番操作下来,马鸿逵家族迅速聚集了大批财富,后来他逃离宁夏时,光是黄金就有七吨多。
但毕竟抱着老蒋这颗大树,也要买他的面子。在对外言论上,他一直高度赞扬老蒋的英明,为投其所好,积极参与“围剿”红军作战。
在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想获取他的响应和支持,这是不可能的,一来红军在陕甘宁建立根据地,在他看来,这对他是一种威胁;二来他在宁夏安稳当土皇帝,怎么说也是拜老蒋所赐。
至于说到抗日爱国,或许后来他跑到美国后才想起了自己是中国人,在抗战八年时间里,挂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集团军总司令的空名,只派了两个旅参与抗战,要知道他可是有十万之众的。
老蒋被扣押后,他逢人便哭,在何应钦应钦对外宣布征讨西安后,他立马发电表示支持,在蒋被释放后,他连发十次通电,还在银川组织了大规模游行。
他这么忠心一表,马上就升迁了,这一年,他相继获陆军中将衔,陆军上将衔,外加一枚二等云麾勋章。
1942年,老蒋到西北视察时,他还专门为蒋兴建了行宫:光园和怀远楼,甚至亲自当起了老蒋的安保人员。
不过老是拍马屁,不来点实际的,也一样被老蒋看不起。到了解放战争时,面对解放军的进攻,马鸿逵依旧玩起了保存实力的那一套鬼把戏,主要他也打不过。
到1949年时,他因与马步芳争夺西北王结下恩怨,在解放军攻打兰州时,他见死没救,导致兰州解放,这也为他后来到台湾的困境埋下了伏笔。

四百斤的马
国民党彻底崩盘时,他联系陈纳德为他运送财物,黄金有七吨之多,其他金银财宝也数量庞大,这些财特全部存入了美国银行,为他后来定居美国攒足了家底。
1949年9月,马鸿逵带着家眷飞抵重庆,宁夏痛失,他怕老蒋怪罪,只好再演一下戏,见了老蒋扑通一下跪在地上,哭着说对不起总裁,老蒋没料到他来这一出,也不好说什么。
10月,马鸿逵一家人都去了台湾,不想却没有立足之地,马步芳、马继援父子怎么可能放过他。
兰州被围时,马步芳多次催促他派兵支援,结果他拿着令箭当鸡毛,不但不出兵,而且还兴灾乐祸,为报西北王争夺之仇,给解放军当起了助攻,后来派兵出去,不是叫他们拖延时间,就是向马步芳索要军用物资,总之就是没有实际行动,只喊口号,最终导致马步芳孤立无援,解放军仅用六天时间就解放了兰州,这口气马步芳怎能咽得下去。
马鸿逵前脚刚到,后脚马步芳就向老蒋告状,将丢失西北的责任都推到了马鸿逵身上。10月底,马鸿逵便收到了一张罚单,擅自撤兵,撤职查办。12月“监察院”便发起了对西北二马的弹劾案,追究他们丧师失地的责任。
马鸿逵原本以为凭着丰厚的家底,可以在台湾安享晚年,没想到事情却闹到了这一步,弹劾案一出,二马就先后溜了。
马步芳申请离台的理由是:他要去麦加朝觐;马鸿逵还稍微设计了一下,先把他的四姨太刘慕侠打发到香港,说是去治病,之后在香港忽然就“病危”了,生前遗愿是:想在死前见丈夫最后一面。
马鸿逵就拿这个理由去找了陈诚,其实谁都知道他有逃跑的嫌疑,不过陈还是给了签了离台的通行证。
就这样,他也到了香港,之后待其他家眷集齐后,一家人浩浩荡荡在陈纳德的帮助下,办好了赴美护照和签证,全部去了美国。

在美国,他们最后定居在了洛杉矶,为了生存,马鸿逵还开办了一家牧场,以养马为业,每每去到牧场时,就会有一种回到西北家乡的感觉,随着年龄的增加,思乡的情绪也越来越重。
思乡情至深处时,他还禁不住掩面痛哭,口中喃喃道:“恐怕此生再回不去大陆了”,这话确实如此。
他在美国的生活基本远离了政治,但纯粹的家庭生活也令他烦恼不已,因钱的问题与孙子还闹上了法庭,五姨太也和他离了婚另嫁他人,他宠爱的四姨太也对他另眼相看,唯一令他安慰的是丫鬟出身的六姨太赵兰香,仍像从前一样,对他关怀备至。
1960年,他一病不起,不过就算在病中,他仍没有忘记与马步芳的仇恨,还专门写了一封《给马步芳的一封公开信》,专门揭露了马步芳父子在青海的种种暴行,至老也没有放下恩怨情仇。
1970年1月14日,马鸿逵带着对故乡的思念离开了人世,死前反复念叨着:我死也要回去,临终遗愿就是将他的遗骸送回祖国。
1971年,马鸿逵的六姨太赵兰香护送马的遗体返回台湾,后葬于台北县张犁回教墓园,他的遗愿总算是实现了一半。
马鸿逵统治宁夏17年,于百姓于国家贡献有限,抗战八年,他仍只顾抓兵、抓权、抓钱,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抗日行动。
不过在他临终时,总算做了一件好事,把他珍藏已久的唐玄宗和宋真宗的封禅玉册完好无损地归还台湾,后陈列于台湾故宫博物院,比孙殿英强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