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人说,一开始回忆小时候就说明老了。
但是小时候的回忆就好像散失在我们的血液里,时时刻刻在冲击着我们的心脏。
尤其是我们80、90后,每当夜深宁静,一闭上眼,脑子里太多太多小时候的回忆,想躲都躲不开。
01
那时候,天刚亮,院外的鸡一叫,如果不上学,就得爬起来放牛。
放牛是要趁早的,我们似乎从来没有睡懒觉的福气,早早的就要把牛牵出去喝水、吃草,放牛最怕的是牛打架,或者牛听到其他的牛叫后,就疯了一样往那边跑。
有时候真希望一大早就是瓢泼大雨,那样至少暂时不放牛了,可以好好睡个懒觉。

放完牛,就蹲在灶台边帮母亲烧火,柴火塞多了冒黑烟,呛得直咳嗽。
母亲总说“别把柴火塞的太满,人要实心、火要空心”,这句话既是教会我生火,也是教会我做人。
等锅里的玉米粥熬得冒泡,拌上咸菜,就是一顿早饭,吃得肚子暖暖的。

02
夏天的午后最热闹。
我们光着膀子在道场上滚爬,把晒干的麦秸垛挖出个大洞,在里面挖出长长的通道,钻进去玩耍,你推我搡的,麦秸粘得满身都是。

到了傍晚,把竹床搬到道场里,躺在上面凉丝丝的,听爷爷讲以前种地的事儿,看着天上的星星,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03
秋天收玉米的时候最累也最开心。
全家老小都下地,掰玉米棒子,手被玉米叶划得一道道红印子,却顾不上疼,因为能在玉米地里找“甜秆”——就是长得像甘蔗的玉米秆,掰下来嚼着甜滋滋的。

收完玉米,父亲会用玉米芯烧火,在灶上烤红薯,烤得外皮焦黑,扒开里面金黄金黄的,烫得直换手,还是忍不住往嘴里塞,甜得粘牙。
现在在城里住,超市里的红薯随时能买,可总吃不出当年灶火烤的味儿。
04
最近回了趟老家,老房子还在,只是鸡不叫了,猪圈也塌了,道场早已长毛了狗尾巴草。
站在道场里,好像还能看见小时候的自己,牵着牛望着远处发呆,在麦垛里开心的钻爬,在玉米地里找甜秆。
有人说这是老了才会想这些,可我觉得不是。
这些事儿就像刻在心里一样,累的时候、烦的时候,想一想,就觉得心里踏实。
我想就算真的在变老,有这些回忆陪着,也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