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穿越山河人文:那些藏在高铁线上的“建筑诗”——一文解锁绝美高铁站

高铁不仅是连接城市的动脉,更是流动的文化载体。从西南边陲的民族风情站房,到中原腹地的历史厚重枢纽,一座座高铁站以建筑语言

高铁不仅是连接城市的动脉,更是流动的文化载体。从西南边陲的民族风情站房,到中原腹地的历史厚重枢纽,一座座高铁站以建筑语言讲述地域故事。本文带你走进五座兼具功能与美学的“绝美高铁站”,解码它们如何用设计传递城市基因,用空间诠释人文温度。

一、当建筑成为文化的“立体注脚”:西南边陲的诗意表达

在中老昆万铁路玉磨段沿线,两座车站用建筑语言勾勒出云南的多元底色。

化念站,这座距玉溪市峨山县化念镇3公里的“线侧下式”站房(总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以“玉磨明珠、秀翼化念”为设计纲领,将自然与人文熔铸于建筑形态。设计师从当地秀山绿水的肌理中提取灵感,以现代手法转译传统民居的屋顶轮廓与树影姿态,室内空间则通过民族特色纹样的组合演绎,彝族文化在光影流转间自然铺陈——这里不仅是乘降之所,更是化念镇山水人文的微型博物馆。

若说化念站是自然的诗,峨山站便是民族的歌。作为玉磨段离县城最近的高铁站(距峨山县城仅1公里,建筑面积2536平方米),它以“彩云之南、彝珠峨山”为核心,将花腰彝服饰的纹样、彝族图腾的符号融入建筑细节。从候车区的有序纹样排布,到空间中心点“天下彝家”理念的凝练,这座站房像一件放大的民族服饰,让每一位旅客在登车瞬间,先触摸到峨山的文化脉搏。

二、历史与现代的交响:中原与荆楚的枢纽记忆

向北跨越山川,中原与荆楚大地上的高铁站,用建筑对话历史。

六安站(隶属上海局,宁蓉线与宁西线交汇的高普混合站)的故事始于2003年,2018年新站房的启用为其注入现代活力。2万平方米的站房采用三段式对称布局,坡顶、阙塔、纹饰等汉风元素的运用,让这座车站既保留了历史厚重感,又以1万平方米的候车空间诠释着“交通枢纽”的现代功能——当列车呼啸而过,站房的古典轮廓与轨道的现代线条,构成一幅跨越千年的时空画卷。

武昌站(武汉局特等站,京广干线核心节点)则是另一重历史注脚。这座始建于1916年的“百年老站”,在2008年改扩建后以4.9万平方米的体量重焕生机。中轴对称的布局、古典与现代交融的设计,让荆楚文化的典雅气质与铁路运输的高效需求完美平衡——站在站房下,既能看到“九省通衢”的历史余韵,也能触摸到现代交通的强劲脉搏。

三、从百年老站到“高铁十字路口”:商丘的时代蜕变

在豫鲁苏皖四省交界的商丘,商丘站用百年时光书写着“枢纽进化论”。这座隶属郑州局的一等站(陇海、京九、徐兰、京港高铁交汇),始建于1913年,2016年徐兰高铁通车标志其迈入“高铁时代”,2019年京港高铁商合段的开通更让其成为中原经济走廊的关键节点。1.84万平方米的站房(候车面积9100平方米)中,南侧普速站房承载着历史记忆,北侧高铁站房则以现代姿态拥抱未来——当普速列车的汽笛与高铁的风鸣交织,商丘站正以“双站房”的独特形态,见证着中国铁路从“普速时代”到“高铁时代”的跨越式发展。

高铁站,流动中国的文化坐标

从西南的民族纹样到中原的汉风古韵,从百年老站的历史沉淀到新枢纽的时代担当,这些“绝美高铁站”早已超越交通设施的单一属性。它们是城市的文化名片,是历史的立体注脚,更是流动中国的生动缩影。下一次乘高铁时,不妨慢下脚步,看看站房的细节——那些线条、纹样与空间,正无声诉说着一方水土的故事。

喜欢我们的内容吗?那就点个赞加关注吧!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发现,下期更精彩!

END 欢迎关注

(部分文字图片视频等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敬请联系本号进行删改)参考来源:网络 / 国家铁路集团

喜欢就点关注❤关注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