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NASA局长坐不住了:若中国真的抢在美国之前登月,那我们就丢大人了 NASA内部讲话:一定抢在中国之前登月

“我真是活见鬼了!”NASA代理局长肖恩·达菲在内部会议上这样说道。面对中国稳步推进的登月计划,美国航天局坐不住了。“如

“我真是活见鬼了!”NASA代理局长肖恩·达菲在内部会议上这样说道。面对中国稳步推进的登月计划,美国航天局坐不住了。

“如果中国真的抢在美国之前登月,那我们就丢大人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代理局长肖恩·达菲最近有点急。

9月4日,这位同时兼任交通部长的NASA掌门人向全体员工发表内部讲话,信誓旦旦地宣称美国“一定会抢在中国之前登月”,赢得这场“第二次太空竞赛”。

NASA局长的“破防”瞬间。

根据彭博社获得的内部讲话录音,达菲对近期“中国将先于美国重返月球”的论调感到相当不满。

“昨天有证词说‘NASA无法比中国更早登上月球’,这是在嘲讽整个NASA!”达菲在讲话中提到了前一天参议院商务委员会听证会上的质疑。

达菲毫不掩饰自己的决心:“我们一定会抢在中国之前登月。确保安全、迅速、不出错地完成任务。”他甚至放下狠话:“若最终结果真是如此,那我真是活见鬼了!”

这不是达菲第一次表达这种观点。在福克斯新闻获取的另一段视频中,他誓言美国将在特朗普总统任期结束前重返月球:“这一次,当我们插上美国国旗,就会让它永远留在那里。”

光环褪色的NASA面临现实难题。

话说得漂亮,但达菲心里清楚NASA目前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首先是成本问题。达菲坦言:“如果发射一次要花费40亿美元,要维持一个登月项目就会变得非常困难。”这个数字援引的是NASA监察长2021年报告中的估算数据。

其次是安全问题。达菲表示,NASA有时“会让安全成为阻碍进步的敌人”,而该机构必须能够“敢于迈出一些大步”。这话话里有话,似乎在暗示需要降低安全标准以加快进度。

最重要的是时间压力。按照官方时间表,“阿尔忒弥斯3号”任务计划在2027年将宇航员送上月球,距今仅剩两年时间。但目前没有独立航天观察人士相信这个时间表可行,或许到2028年才有可能。

美国专家为何如此担忧?

让达菲耿耿于怀的那场参议院听证会,到底说了些什么?

参议院商务委员会主席、得克萨斯州共和党参议员特德·克鲁兹开场便警告:如果NASA的“阿尔忒弥斯计划”进展不顺,美国可能将月球“输给”中国。

前NASA局长吉姆·布里登斯廷的分析更为犀利。他指出,当前美国登月架构脆弱且过度依赖SpaceX,使计划易受冲击。“除非做出改变,否则美国极不可能赶超中国预计的登月时间表。”

布里登斯廷还强调了一个关键问题:美国政府的频繁更迭对长期太空项目造成了严重损害。“太空探索本质上需要数十年甚至跨代际的努力,不能这样反复无常。”

Redwire公司民用与国际太空部门总裁迈克·戈尔德则担心,若无法获得持续资金,国际空间站上的美国宇航员数量可能减少,届时中国在太空的航天员数量将首次超过美国,他说这种情况“不可接受”。

中美登月策略大不同。

中美两国在登月计划上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

中国的优势在于目标明确、行动统一。科技媒体“Ars Technica”记者埃里克·伯杰在文章中写道,中国已经多次成功测试登月相关硬件,包括一款载人登月器原型。

伯杰得出了一个“令人清醒的结论”:“现在很有可能是中国将在本十年内‘击败’NASA,重返月球,并至少赢得这场新太空竞赛的初期阶段。”

相比之下,美国的登月计划则显得有些混乱。除了依赖SpaceX的“星舰”月球登陆器,NASA还面临着预算不确定性和政策反复的问题。

一些美国政客的“想象力”甚至开始泛滥。今年2月,得克萨斯州国会议员布鲁斯·巴宾在商业太空会议上臆测:月球上可能会出现用中文书写的“不得擅入”的标志。

中国航天的稳步前进。

相较于美国太空计划的喧嚣与混乱,中国的月球探索计划进展踏实而顺利。

中国已经进行了多次绕月探测和取样任务,为在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奠定基础。8月6日,揽月月面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这是中国载人登月进程中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单忠德今年4月表示,中国探月工程始终秉持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合作共赢的原则,与国际社会共享发展成果。中国将持续开放月球科研样品国际申请,期待全球科学家获得更多科学发现。

这种开放态度与美国部分政客的封闭思维形成鲜明对比。

为什么美国如此重视这场“第二次太空竞赛”?

前NASA局长布里登斯廷点出了关键:若美国在登月竞赛中输给中国,经济利益可能会向中国倾斜。同时,若美国无法在近地轨道维持强大存在,不仅会削弱自身太空运营能力,还会促使国际伙伴转向中国“天宫”空间站。

自1972年阿波罗17号任务以来,美国宇航员再未登上过月球表面。50年后的今天,太空探索的意义已经完全不同。

当年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间的意识形态较量,如今则更多地关系到科技主导权、经济利益和未来资源分配。

达菲在讲话中也提到了这一点:“通过阿尔忒弥斯学到的东西,将最终把我们带到火星。”登月只是第一步,更深远的太空探索才是最终目标。

尽管特朗普的预算提案大砍了24%的NASA经费,但达菲表示,“阿尔忒弥斯”计划将继续推进。

不过,与50年前不同的是,这次美国面临的竞争对手不再是一个即将解体的苏联,而是一个稳步前进、目标明确的中国。

美国太空领域作家惠廷顿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未来某个时刻,人们可能会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自1972年12月以来首批登上月球的人——讲着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