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考研报名通道已经关闭,相信很多同学都了解到,研招网一反往年卡顿崩溃的常态,异常顺畅,多数考生5分钟内就能完成流程。有人纷纷开始揣测今年报考的人数是不是真的降了……
其实,根据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为388万,较2024年的438万减少50万,已是连续两年下降,与2023年474万的峰值相比,两年间累计减少86万。有机构甚至预测,2026考研人数可能跌破380万!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感,今年研招网的报名通道,简直太顺畅了,不到五分就搞定所有流程。


而往年预报名系统崩上热搜几乎是固定节目,那种全民吐槽的盛况,今年消失了。


除了系统流畅度,再对比一下报考点数据,还会发现,相较于25考研,26考研的报考点总数还在减少,且主要集中在考研大省:
北京从63处减少为58处
天津从38处减少为37处
河北从53处减少为52处
辽宁从35处减少为31处
四川从71处减少为67处
新疆从34处减少为33处……

这组数据说明什么?
每个报考点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考点减少,尤其是在这些往年人满为患的省份,几乎可以看作是官方对今年报考人数减少的一个侧面印证。(ps:这个逻辑,在24、25考研时已经得到过验证。)
03社交媒体,降温明显再看看舆论场。
前两年,每到这个时候,“考研加油”、“一战成硕”的话题会刷屏各类app。
而今年,讨论的热度明显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对“考公”、“找工作”的更多关注。


所以,综合系统压力、舆论热度等,今年的报考总人数大概率还是下降的。
总人数的短期波动,改变不了学历内卷的长期趋势。现在这个大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对学历的要求水涨船高,选择深造的人只会越来越多。
所以,绝对不要抱着“一战试手,二战上岸”的心态去备考。考研这件事,最怕的就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每次的再来一年,消耗的不仅是时间和金钱,更是你的心态和信心,往后只会更焦虑、更难。
而且“二战”“三战”考生占比提升,复习更系统、竞争更激烈。结果是:“高分扎堆” 成为新常态。
以热门院校为例:
河南大学:报考 2.8万人
南京大学:报考 2.7万人
北京大学:报录比高达 12:1
考研正在从“过热”回归“理性”,但理性不代表容易。
04读研还有必要吗?“读研还有意义吗?”这是当下许多大学生们最真实的困惑。
过去几年,考研更多是“逃避、暂缓就业”的选择。但随着研究生群体扩大、学历通胀加剧,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仅凭学历,不再是体面就业的保证。
有些考生认为用三年时间去取得硕士文凭,未必比大学毕业就开始积累工作经验的性价比更高,所以大多数人选择直接就业。
但这并不意味着读研失去了价值。恰恰相反,考研的的价值早就从“学历导向”转向“能力导向”。如今,更多同学认识到,考研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就是在增强在就业市场的筹码。
如果你的目标是进入科研、体制、智库等需要深度学术背景的领域,研究生学历仍是不可或缺的通行证。
如果你更关注职场竞争力、管理能力、商业思维、那么专业型研究生(如MBA、MPAcc、MEM等)比“纯学历型读研”更具现实意义。
根据猎聘数据显示:
2021—2023年间,硕博人才需求占比持续增长;
硕士需求占比从 9.1% → 14.8%;
尤其在电子、互联网、新能源等“新质生产力”行业,高学历人才最受青睐。
也就是说,研究生学历,在于强化竞争力,而非逃避现实。在经济和人脉上,它给你实实在在的回报。
05如何看待和应对
2026年推免生比例上升,统考名额被压缩。
清华、武大等“双一流”高校推免率达 42%;计算机等热门专业统招名额缩减超 50%。
新一轮考研竞争化加剧,大学生们需要看清其中的“隐藏”机会。
比如国家重点领域持续扩招,2025年全国硕士招生计划新增 2.3万人,其中,光是“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方向,就新增1800个名额; 对专业不是很在意的同学,可以考虑 B区及“双非”院校冷门专业,调剂成功率提升4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