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4月,印度军队开进喜马拉雅山麓的弹丸小国锡金。全副武装的印军迅速解除锡金王室卫队武装,软禁末代国王,逼迫议会通过决议加入印度联邦。这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老王国就此成为印度最小的一个邦。

八个月后,在数千公里外的南洋群岛,印尼军队大举入侵刚刚宣布独立的东帝汶。经过短暂交火,印尼全面控制这片葡萄牙殖民者留下的土地,随后将其划为第27个省。

这两起吞并事件堪称地缘政治事件中的“孪生兄弟”,在21世纪初却走向不同的结局。2002年,东帝汶重获独立,而锡金至今仍是印度版图的一部分。
1.不同的吞并策略
印度对锡金采取的是“温水煮青蛙”式的渐进吞并策略。锡金面积仅7000多平方公里,19世纪沦为英国保护国。印度独立后全盘继承英国殖民策略:1947年签订《维持现状协定》,1949年派兵进驻,1950年将其降为保护国。

通过二十多年的渗透,印度逐步掌控锡金的军政大权。到1975年完成正式吞并时,印度早已实现对锡金的全面控制,最后的军事行动只是“走个程序”。
相比之下,印尼对东帝汶的吞并则是赤裸裸的“闪电战”。东帝汶与印尼本无历史渊源,1975年葡萄牙殖民统治崩溃后,东帝汶宣布独立仅9天,印尼就悍然出兵。这种演都不演的侵略行为立即得到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口诛笔伐。
两种不同的吞并方式决定了两小国后续不同的命运。印度可以声称对锡金的控制具有历史合法性,而印尼的吞并自始至终缺乏法理依据。
2.不同的反抗力度
东帝汶人民对印尼统治的抵抗堪称壮烈。在沦陷期间,印尼镇压当地人反抗屠杀了数十万人,国仇家恨更加坚定了东帝汶人民誓死抵抗的决心。在文化认同上,双方也尿不到一个壶里。东帝汶人口中约91.4%信奉天主教,与印尼的穆斯林主流文化格格不入。这种宗教差异加深了东帝汶人的独立意愿。

反观锡金,被印度吞并后并未出现大规模反抗。经过英国、印度上百年的移民渗透,信仰印度教的尼泊尔人已然成为锡金人口最多的族群。到1975年正式吞并时,他们普遍视印度为解放者,而非侵略者。
3.不同的国际态度
国际社会对两起吞并事件的反应迥然不同。印尼吞并东帝汶后,联合国安理会连续通过决议要求印尼撤军,葡萄牙、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在外交上持续施压。
反观印度吞并锡金在国际上却显得“静悄悄”的,几乎未引起太大的波澜。印度巧妙地利用冷战格局,争取到苏联等国的默许。国际场合上,只有东大不承认其合法性,直到2003年。
更值得注意的是,印度自身在东帝汶问题上的立场也耐人寻味。从1975年到1982年,印度在联合国大会上对所有支持东帝汶自决的决议投下反对票。这一举动背后,或许包含着避免自身吞并锡金行为被国际社会质疑的考量。有学者指出:印度在联合国支持印尼对东帝汶的占领,正是出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微妙心理。
4.不同的历史机遇
20世纪末的亚洲金融危机成为东帝汶独立的“临门一脚”。1997年金融危机直接导致苏哈托政权在1998年倒台。新上任的哈比比总统面对国内经济崩溃和国际社会压力,最终在1999年同意东帝汶通过全民公决决定自身命运。2002年,东帝汶正式宣布独立,成为21世纪第一个新生国家。

而印度在同一时期则保持相对稳定发展,未遭遇类似印尼的严重危机。印度通过宪法修正案等法律手段,巩固对锡金的统治。此外,印度还通过经济援助和项目建设,提升锡金当地的生活水平,减弱了独立呼声。到21世纪初,锡金已成为印度境内人均收入较高的邦之一,独立失去了社会和经济基础。

结语|回望历史,锡金与东帝汶的不同命运的背后,国际政治的现实主义逻辑清晰可见。如今走在锡金首府甘托克街头,印度国旗随处可见;而东帝汶则作为独立国家加入联合国。两段相似的历史轨迹,最终在国际政治的大棋盘上划出了不同的终点。
国际社会中的“强权即公理”现象依然存在,但东帝汶的成功独立也表明,小国的顽强抵抗与国际社会的正义支持相结合,能够创造改变历史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