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白酒圈里,大家说得最多的就是 “到县城去”。茅台、五粮液、汾酒这些大牌子,都把卖百亿的希望放在县城市场。你看,茅台王子酒在淄博的县乡婚宴上,简直成了 “硬通货”,结婚不用它,亲戚朋友都觉得没面子;郎酒在河南长葛县,开瓶率一直是第一……
可别以为本地酒就被挤得没活路了。临沂的兰陵酒,一年照样卖 12 亿;北川羌族的 “囍四顾” 酒,靠着当地的民俗文化,在婚宴市场抢了不少生意。这说明,面对大牌子 “下乡”,区域酒企这 “地头蛇” 还是有办法,核心就是靠 “文化”。
为啥文化能帮本地酒守住市场?因为县城里的人认本土品牌,大多是因为三层文化认同。
第一是认老工艺。很多县城酒企都有传下来的老手艺,把这些非遗技术用到酿酒里,再让大家亲自体验,就特别受欢迎。比如漳兰河酒业,把中坝酿酒的老手艺用在生产里,还建了能让人沉浸式体验的酒庄。游客进去能看酿酒的全过程,甚至能自己动手试试,大家觉得老工艺靠谱,就愿意买。
第二是认本地特色。把白酒和本地的文化绑在一起,也能吸引本地人。云门酒业就很聪明,推出了 “鲁菜佐餐酒”。山东人爱吃鲁菜,喝着专门配鲁菜的酒,感觉特别对味,买了一次还想再买,复购率自然高。这就是抓住了本地人的生活习惯,让白酒成了本地文化的一部分。
第三是认本地喝酒规矩。每个县城都有自己的喝酒讲究,跟着这些讲究做定制酒,也能卖得好。河南不少县城有 “鱼头酒文化”,就是对着鱼的头、尾、背、肚喝酒,杯数不一样,“头三尾四背五肚六” 说的就是这个。酒企针对这个习俗,做了专门的场景用酒,在这种场合拿出来,大家都觉得 “这酒懂我们”,销量肯定差不了。
大牌子也知道县城市场好,都在使劲铺货。泸州老窖搞了 “挖井工程”,把货铺到了村里的小卖部;今世缘启动 “千镇计划”,差不多所有县级市场都覆盖到了;洋河更敢想,立下 “县县过亿” 的目标。但想在县城卖得好,光铺货不够,关键得做到 bC 一体化。说简单点,就是让小卖部、超市这些终端店像广告牌一样吸引人,多搞让消费者能参与的体验活动,再把厂家、经销商、门店的利益绑在一起,让大家看到酒就想买。
对区域酒企来说,想在县城站稳脚,光靠卖得便宜没用,得把本土文化用起来。不管是老工艺、本地特色,还是本地的喝酒规矩,只要找对了点,就能有自己的优势。
要是你正在琢磨怎么给区域酒打造文化 IP,或者想弄清楚怎么把货铺到县城,不妨留下 “文化白酒 + 区域+℡”,一起聊聊县城白酒怎么靠文化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