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中东局势在短暂停火后再度紧张。特朗普于27日公开表示,若情报显示伊朗浓缩铀达到“令人担忧水平”,将“毫不犹豫”再次攻击伊朗,这让刚平息的以伊冲突阴云重现,也让美国国会能否制衡总统的争议成为焦点。而伊朗防长纳西尔扎德在结束华访问程登机前紧急向中方求助,希望中国继续为中东和平“主持公道”,让大国博弈下的地区安全格局更显复杂。

特朗普的强硬表态背后有多重政治考量。他在社交媒体上反复说“已摧毁伊朗核设施”,却被美国媒体质疑战果,为挽回公信力,其威胁言论更像是对国内舆论的“止损”,用“二次打击”的决心证明首次行动有效。更值得注意的是,他把动武条件模糊定为“情报部门显示”,而美国情报体系常被指受行政干预,这意味着军事决策几乎由其个人决定,暴露了美式“分权制衡”在战时的脆弱。
在盟友方面,特朗普的威胁像是对以色列的“安抚”。尽管美国拒绝与伊朗全面冲突,但以色列一直施压要求清除伊核威胁,甚至想通过刺激伊朗反击“绑住”美国。特朗普在无法满足以方直接参战要求的情况下,用“保留军事选项”的强硬态度稳住盟友,却也让中东局势更紧张。 民主党试图立法约束特朗普的努力在27日受挫。参议员蒂姆·凯恩提出“总统对伊动武需经国会授权”的法案,以47票赞成、53票反对被参议院否决。共和党议员哈格蒂称“不能在危机中束缚总统手脚”,民主党则援引《冲突权力决议》强调国会宣战权。这场投票本质上是两党外交理念的分歧:共和党推崇“强人外交”,视伊朗为“迫在眉睫的威胁”;民主党担心特朗普独断让美国重陷中东,正如众议院情报委员会民主党领袖希姆斯所说,伊朗威胁“长期存在”,但当前没有“生存危机”。

国会制衡失效,让特朗普政府获得“动武自由”。数据显示,自2001年《授权使用军事力量法》以来,美国总统多次绕过国会发动海外打击,此次投票被视为“行政权对立法权的又一次胜利”,也让国际社会对美国外交政策的不确定性担忧。 在特朗普威胁升级时,伊朗看向东方。6月25日,伊朗防长纳西尔扎德在青岛出席上合组织防长会议时,表达了对中方立场的感谢。离华登机前,他再次紧急发声,恳请中国“继续主持公道,为维护停火、缓和局势发挥更大作用”。这是伊朗在西方制裁与军事威胁下的战略选择,借助上合组织平台寻求多边支持,尤其是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影响力。
中国防长董军会见时回应,各方应“捍卫国际公平正义,维护全球战略稳定”,这符合上合组织“上海精神”,也与伊朗寻求反霸权支持的需求一致。事实上,伊朗被排除出核谈判后,正加速与东方国家合作,中国作为伊朗重要的能源贸易伙伴和国际事务协调者,角色不仅是地区稳定器,更是多极化格局中伊朗可信赖的战略支点。
当前中东局势有三重悖论:特朗普需用“冲突威胁”巩固国内政治资本,却可能破坏刚达成的停火协议;美国国会想制衡总统权力,却因党派分裂强化了行政权;伊朗在军事压力下寻求外部支持,让大国博弈更复杂。值得警惕的是,以色列近期在叙利亚边境频繁袭击,伊朗支持的黎巴嫩真主党也有动作,地区冲突有从“以伊对抗”升级为“多方代理人冲突”的风险。
国际社会关注两个关键:一是美国情报部门是否会提供伊朗核计划“升级”的证据,二是中国如何通过外交斡旋让局势降温。如分析所说,特朗普回归后的美国外交充满“不确定性”,国会制衡失效与伊朗的战略借力,让中东博弈从“地区危机”向“全球秩序测试”演变。在霸权体系松动、多极化加速的背景下,任何误判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当伊朗防长的专机离开中国领空,中东的命运似乎系于多方势力的博弈。中国“不会舍弃反霸权同行者”的表态,不仅是回应伊朗,更是对动荡世界的战略宣言:在强权政治抬头时,坚守多边主义与公平正义,或许是破解危机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