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玩” 开始:藏在时光里的快乐与生命的尊重

回想了一下自己的成长历程,再看如今孩子的成长,一个很明显的变化浮现 —— 原来的我们,是在和人的接触里长大的,快乐从跳皮

回想了一下自己的成长历程,再看如今孩子的成长,一个很明显的变化浮现 —— 原来的我们,是在和人的接触里长大的,快乐从跳皮筋、丢沙包、老鹰抓小鸡、玻璃弹珠里来。那时候的快乐特别简单:跳皮筋能跳得比别人好,就够开心;跑一下午没被 “老鹰” 抓到,就够满足;今天赢了几颗玻璃弹珠,能揣在兜里开心半天。

一、过去的 “玩”:烟火气里的难忘时光

后来网吧兴起,哪怕在大人眼里是 “不学无术”,可那也是一群小伙伴的热闹 —— 一伙人挤在电脑前又喊又叫,会因为爆了一件装备、升了一个等级,凑在一起聊半天;会为了通一个副本,一起熬通宵。有吵有闹,也有配合默契时的激动。

直到现在,有些网吧里的老歌一响起,就能瞬间把我拉回那个时候。比如五月天的《恋爱 Ing》、王心凌的《第一次爱的人》,旋律一出来,眼前立马就有了画面:烟雾缭绕的网吧、泡面带劲的香味,还有深夜里一群人的热血。

那时候最大的愿望也特别实在:等自己能挣钱了,不用再问家里要,彻底独立、摆脱束缚,就能放肆玩 —— 最好是和几个小伙伴一起,摆满泡面、饮料、零食,痛痛快快玩一场。这个愿望我到现在都记得,只是记不清是和朋友去网吧的路上、从网吧回家的路上,还是放学路上冒出来的,但它就像一颗小种子,一直留在心里。

还有一个场景忘不了:初中或是高中的某个凌晨,下着大雪,我踩着雪,抬头能看到点点星光,心里满是欢喜和憧憬,朝着和朋友约好的网吧走。这些当年被大人视作 “十恶不赦” 的事,现在想起来,全是幸福的瞬间。

二、现在的 “拥有”:物质满了,快乐却淡了

快乐这东西,好像真的会随着年龄增长、问题变多、境遇不同,慢慢流逝。现在的我,早就实现了当年的梦想:有自己的电脑,能跑得起几乎所有游戏;有足够的钱买想吃的泡面、想喝的饮料、爱吃的零食。可回头看,就算这些都有了,那种快乐,却远不如当年和小伙伴熬夜玩那些 “无聊、没意义、玩物丧志” 的游戏时强烈。

但我能完全否定当年的选择吗?如果再选一次,我还是会那么做。因为后来见了更多人、做了更多事,才明白:后天里,一个人只要愿意,只要决定开始,几乎没什么做不到的。“难” 这件事,从来抵不过 “我愿意” 和 “我准备好开始了”。

可现实为什么不是这样?今天的社会明明有更多选择,可我们大多人从小被灌输的 “思想枷锁”,就像小象的故事:小象小时候被拴在一根柱子上,拼尽全力也挣不脱;等它长成大象,其实早就有力量挣脱了,却再也不挣扎 —— 因为早就习得了无力挣脱。

放到现在来看,是深深的自卑、自责、愧疚,还有各种限制性信念,让一个明明有能力的人,连 “开始” 的勇气都没了。

三、 那些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成了现在孩子藏心里的 “小地雷”

而现在的孩子呢,从我自己深有体会的一个感觉是,哪怕自己的孩子出来玩,跑到小区没有几个娃,别的孩子在干嘛?有的报了班,有的在家写作业,有的父母不让出来。大家都在去不拉下起跑线。

我的姑娘很多时候难过的哇哇大哭,因为很多时候跟小朋友约好的,然后家长一句“XX,今天不出来了。”只能委屈的说“凭什么呀,不讲信用,明明已经说好的”。

那通过这个,我能看到什么呢?

一个小孩子从小跟人的链接在逐渐减少,跟真实的环境的接触在减少。跟小朋友之间的碰了,磕了,撞了,起矛盾了,有争执了,这个该谁先玩,咱们的规则是什么?怎么玩的开心等等这些都在减少。

这些是什么?看似是玩,都是不断的学习的一个过程。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从小一个非常好的社会化学习的过程开始减少了。跟人有矛盾该怎么处理,磕了碰了该继续玩还是放大疼痛感的选择没有了。

这些有什么用?玻璃心?脆弱?温室里的花朵?我们后天再认识一个孩子成长问题的时候,随意的一个评价就能解释的了的?

然后再到进入现代化装满监控的学校,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被时刻监视。我们那会还能偷个懒,老师不在的时候可以喘口气。可它们呢?一举一动无时无刻都被监控着。在学校是,回到家父母也是无时无刻在操心着,如果这个父母也是家里按着监控,自己无时无刻都想长孩子身上。

那这个弱小的孩子需要面临什么呢?无形中承受的慢性压力和直接的情绪冲突和无人能解决的情绪困扰。结果能会是什么呢?

从很细小的一个点,我想说明什么问题?今天孩子真的幸福吗?衣食无忧,有吃有穿,能接受良好教育,有大人更多的悉心照顾。就幸福了吗?就该感恩吗?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点是,今天的孩子遇到的现实问题又是如此之多又是非常的复杂,很多是超过父母认识范围以外的。

一方面通过手机的滤镜去看完美的世界,另一方面通过现实的自己来看自己的现实无力的处境。

哪怕一个学习成绩非常好的品学兼优的学霸,都是脆弱的。因为总惶恐的是要是有一天我不是学霸了,那我所得到的光环是否都会消失?

所以为什么会出现各种各样大人无法理解,也看不清的问题。

因为这些我们都不曾注意的细小的瞬间,都会组成他们最终崩溃的一个小点。这些小点积累多了,最终就炸了。

而即便我们当年,那也是最起码有一些自己的空间,最起码有逃过父母和老师的追踪。最起码有自己的一些空间。最起码有自己的恶和幽暗的时候都被自己藏起来了。而这些孩子是无处遁形。那么父母看到的不好的一面就会比之前更多。自信和自尊心也就开始被这些不断的“聪明的发现”彻底摧毁。

四、学习与玩:从来不是敌人,而是伙伴

直到后来有了足够的积累,我才慢慢明白:学习和玩,从来不是对立的。我们会觉得它们是 “敌人”,只是因为从小就被告诉 “好好学习是对的,好好玩是错的”。结果呢?学习没学好,大多是 “不得不学”“被压制着学” 的结果;玩也成了 “恶魔”,一提起来就是 “不要做”“不应该”“不符合标准”。

我遇到过一些名牌大学毕业的父母,他们跟我说:“一听到‘学习’就头疼,你们别让我学了,看到书就烦。” 这话背后,是我看到他们小时候被逼迫着走完了大人期待的路,可到了养育孩子这件人生大事上,却直接放弃了。

以前我总觉得 “学霸肯定都爱学习”,直到遇到这些人,才刷新了对 “学习” 的认知。用现在懂的道理解释,其实特别简单:物极必反。一件事被过分强调 “有用”,最后反而会变得 “无用”。

我现在会说,我觉得学习很重要 —— 它是我走过了这些路,经历过了不同的事情,发现了有另外一个世界,它可以帮助我重新思考世界、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我认识到了,人的肉身一辈子能吃多少、穿多少、住多大的房子、有几个伴侣?账户里负数和花不完钱的人,差别真的有那么大吗?

真正困扰我们的,从来不是成绩好不好、有没有名校光环 —— 比如 “我该怎么活”“路该怎么走”“生活是什么”“幸福是什么样的”“人都会死,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些困扰我们大半生的问题,没有任何一张成绩单能给出答案。

成绩、成功,都是一瞬间的事,可留给我们的,是每天该怎么过:面对孩子、爱人、父母时该怎么做?面对生活的枯燥、不断的生活问题时该怎么处?这些没人能教我们,每条路都得自己摸索。

五、摸索的路上:最该学会的是 “尊重”

我们都听过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高人指路,自己去悟”,可怎么保证自己最后悟的是 “大道”,不是 “小道” 或 “偏道”?我能想到的,只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再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智慧慢慢找属于自己的。

没人能指导别人的人生该怎么走、该怎么活 —— 因为每个人的路都不一样,理解也天差地别。就像我看到的很多父母:用自己的 “好心” 对孩子,却一次次碰壁、受挫。是大人错了吗?不是。是孩子没心吗?也不是。

最让人难过的,就是最亲近的人互相 “折磨”—— 父母和孩子像在跳一支双人舞,不断拉扯,不肯停下,最后都精疲力尽。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每个人看到的世界、理解的世界,根本不一样。

就像小兔子觉得胡萝卜是世间最好的东西,拼尽全力弄来一车、一世界的胡萝卜,可这只对小兔子有用。如果它非要对猴子说 “胡萝卜最好,给你”,对鱼说 “胡萝卜最好,给你”,对猫头鹰、大雁也这么说,对方会感激吗?要是再加上强制、强迫、威胁,对方该感恩,还是记仇、埋怨?

这就是 “尊重彼此命运” 的道理:猴子有猴子的 “道”,兔子看不到,就该尊重。不然,猴子要么痛苦地接受 “胡萝卜最好”,天天跟自己较劲;要么就误以为自己是兔子,最后活成 “兔不兔、猴不猴” 的样子 —— 连自己是谁、喜欢什么、有什么感觉都不知道,怎么去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只能躲在幻想里醉生梦死,到最后,要么彻底消沉,要么出现精神障碍,要么灭亡。

最后想说的话

1:玩,从来不是学习的敌人。最少是 55 分的平衡,甚至可以完全融合 —— 它们都是我们和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人之所以为人,不是只做 “大家都觉得对” 的事,而是能做 “自己觉得对” 的事。毕竟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学习可以是玩,玩也可以是学习,它们从来不是对立的,而是能互相促进、甚至融合的。猴子有猴子的玩法,就让它上蹿下跳;老鼠有老鼠的玩法,就让它爱刨洞;兔子有兔子的玩法,就让它蹦蹦跳跳。只要在大的自然法则里,有什么是 “必须怎样” 的呢?兔子教不会老鼠怎么玩,老鼠也理解不了兔子为什么爱吃胡萝卜 —— 这大概是我现在能想到的,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2:现代的孩子无法用过去的经验去定义,只有重新长出一种智慧去重新认识。

就像我也会遇到棘手的事:早上起来,孩子说 “不想刷牙”。我非得把牙刷塞到她嘴里吗?当然不,我可以给她选择。我会跟她说:“爸爸是要刷牙的(虽然我也没那么爱干净),我觉得刷牙对我的牙齿好,所以也觉得可能对你的牙齿好。但你要是实在不想刷,今天可以不刷 —— 爸爸尊重你的选择。”

孩子不是 “狗屁不通”,她能听懂什么是爱,什么是尊重。而这份尊重和爱,比 “必须做对的事” 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