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全产业链托管模式,涵盖茶园生态化建设(茶叶品种、栽培、土壤、生物、植保、肥料等),在地茶园社会化服务,AI 智能化初加工,销售场景搭建等。



“硒是生命的火种,茶是健康的源泉。”
当富硒茶产业与功能农业深度融合,一场关于土地、健康与财富的变革正在中国大地上演。在湖北恩施、陕西安康、贵州开阳这三大首批国家认证的富硒农产品基地,硒元素正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重塑着传统茶产业的基因,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硒望”篇章。正如茶人所言:“以初心制茶,让富硒茶香传世;以硒茶养世,让土地生机永续。”

一、富硒茶:从自然馈赠到产业自觉的跃升


“土地的馈赠,从来藏在深耕的执着里。”
在湖北恩施海拔千米的云雾深处,硒元素与茶树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这里96.41%的土壤天然含硒,59.53%达到富硒标准,造就了全球唯一的独立硒矿床,成为大自然偏爱的“硒世宝地”。恩施玉露茶园里,茶树根系贪婪地吸收着土壤中的硒元素,叶片中有机硒含量稳定在0.3mg/kg的黄金区间——这一含量既契合人体补硒需求,又保留了茶叶本真风味。通过“纳米硒缓释技术”,茶农实现了硒元素精准调控,让每一片茶叶都成为天然的“硒库”。2023年,恩施硒茶出口量突破8000吨,出口额达12亿元,在欧盟市场溢价率高达150%,让“中国硒茶”的招牌在世界舞台闪耀光芒。
陕西安康的富硒茶产业,则演绎着“生态变现,茶兴民富”的“生态经济革命”传奇。全域三分之二的土壤富硒,孕育出“硒香茗”系列茶品,其中富含的茶多酚能辅助降脂,硒元素更可增强微血管韧性,成为天然的健康饮品。在紫阳县,茶企采用“富硒茶智能发酵系统”,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测茶叶硒含量,使富硒黑茶的硒溶出率提升至68%,让营养吸收效率倍增。这种“硒+茶+康养”的产业模式,让一片茶叶衍生出茶食品、茶护肤品等12大类300余种产品,带动22.8万农户增收,户均年增收突破2.5万元。平利县更在此基础上打造“茶旅+研学”业态,让茶园变公园、茶区变景区,仅田珍茶叶一家就年接待研学学生3000余人,让茶香里飘出文化味。
贵州开阳的实践,诠释了“土地增效,产业增值”的突破性路径。99.91%的全域天然富硒土壤,叠加清朝乾隆皇帝御赐“兰贡茶”的历史底蕴,让这里的茶园既是“硒望之地”,更是“文化之地”。通过“茶菌共生”技术,茶园套种富硒食用菌,实现“一亩茶园三份收益”;“硒街”商贸集聚区则串联起采茶体验、非遗展示与特色消费,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2023年,开阳富硒茶旅综合收入突破15亿元,真正让“高山云雾硒茶香,农文旅融合促振兴”从愿景变为现实。

二、科技赋能:重构富硒茶产业的价值链条


“科技不是取代自然,而是读懂自然的密码。”
在福建农林大学的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富硒茶树新品种,通过导入硒高效积累基因,新品种茶叶硒含量较传统品种提升3倍,且富含硒代氨基酸等活性物质。这种“生物强化”技术,打破了“靠天产硒”的局限,让富硒茶从“看天吃饭”迈向“科技创富”的新纪元。
智能科技正在重塑富硒茶的生产范式,让“每片茶叶都有身份证”成为可能。湖南金井镇的5G智慧茶园里,无人机搭载多光谱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硒含量和茶树生长状态;区块链溯源系统让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茶叶从种植到加工的全流程数据,实现“源头可溯、品质可信”。这种“数字硒茶”模式,精准对接了现代消费者的健康需求,使茶叶溢价率提升40%,带动茶农人均增收1.8万元。广西凌云更在此基础上打造全球首个“数字硒茶”示范基地,通过卫星遥感与无人机施肥,将硒元素调控精度推向新高度。
加工技术的革新,则让富硒茶的价值实现“二次飞跃”。湘丰茶业集团研发的“320度蒸汽杀青”生产线,将富硒茶加工效率提升30倍,同时通过低温提香技术,使硒元素保留率高达92%,最大限度锁住营养与风味。在安徽石台,纳米硒茶粉生产线将富硒茶加工成速溶产品,附加值提升5倍,远销日本、韩国市场;平利县的自动化生产线更让夏秋茶“变废为宝”,茶农龙春燕曾创下一天采900斤茶叶、收入1400元的纪录,彻底改变了“夏秋茶无人采”的旧局。

三、品牌突围:从地理标志到文化符号的升华


“品牌的底气,是品质;品牌的灵魂,是文化。”
“恩施硒茶”地理标志品牌价值突破200亿元,成为“健康中国”战略的鲜活注脚。在恩施女儿城,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绎“硒茶祭”,将采茶、制茶技艺与土家歌舞深度融合,让游客在品茗中感受“千年硒韵”。这种“文化赋能”策略,使恩施硒茶溢价率持续攀升至180%,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芯片”,正如匠人周晓所言:“我们卖的不是茶叶,是自然的敬畏与健康的承诺。”
安康富硒茶则走出“品牌矩阵”新路径,以“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子品牌”双轮驱动,培育出“秦巴硒韵”“汉水硒茶”等特色子品牌,形成覆盖高中低端的市场格局。秦汉古茶文化博览园更依托汉阳陵出土的茶文化资源,复原“世界最早的茶”,被茶学泰斗陈宗懋称为“丝路瑰宝”,让安康硒茶在第七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斩获3金2银,品牌价值跃居全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前20强。
贵州开阳的“硒茶+”战略,则以“年轻化表达”打通品牌与新生代的连接。将富硒茶与布依族“六月六”采茶节结合,打造“硒茶文化体验季”;开发“硒茶盲盒”,随机搭配硒矿石标本、茶山手绘地图等文创产品,让传统茶品变得新潮有趣。这种创新让开阳富硒茶在抖音平台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90后消费者占比达65%,印证了“传统文化年轻化,才能走得更远”的真理。

四、未来图景:硒望产业的星辰大海
随着《中国富硒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纲要》的出台,富硒茶产业正迈向“标准化、智慧化、全球化”的“三化”新阶段,开启“硒引未来,茶韵悠长”的新篇章。
标准化:建立覆盖95%产区的富硒茶种植国家标准,实现硒含量分级认证,让“富硒”不再是模糊概念,而是可量化、可检验的品质承诺。
智慧化:推广“5G+物联网”智能茶园,将硒元素调控精度提升至0.01mg/kg,用科技手段实现“品质稳定、产量可控”。
全球化:培育3-5个国际富硒茶品牌,依托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让中国富硒茶全面融入“双循环”格局,力争全球市场份额突破25%。

在浙江安吉,富硒白茶与竹产业深度融合,开发出竹叶硒茶、硒竹炭茶等跨界产品,开辟出茶产业发展的新维度;在贵州凤冈,“锌硒茶”通过地理标志赋能,带动6.3万户茶农增收,20万人就业,成为“品牌强农”的典范。
“我们种的不仅是茶叶,更是大自然的馈赠;我们守的不仅是硒元素,更是子孙后代的福祉。”当富硒茶产业插上科技与政策的双翼,这片承载着健康使命的绿叶,必将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书写更辉煌的篇章。在每一片富硒茶园里,茶叶的清香与土地的希望交织,正生长出属于中国的“硒望未来”。

安根团队,20余位各领域农业专家,提供成熟的土壤恢复集成方案、生态修复集成方案、农残解决集成方案和生态农业社会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