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1 月 16 日,中国海警编队“1307”在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周边海域进行巡航。据报道,从上午约 10 时 15 分起,4 艘中国海警船只相继驶入该海域,至约 11 时 45 分前后陆续驶出。日本方面,木原稔(日本内阁官房长官)于 11 月 17 日记者会上表示:“已通过外交渠道向中方提出严正抗议”。这是因为日本政府认为中国海警船只进入其主张管辖的海域,存在对日本主权与海域秩序的挑战。中方则通过官方宣布,该次行动是“依法开展的维权巡航活动”,旨在“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综上,该事件属于中日两国在东海争议海域的又一次对峙,具有象征意义与外交影响。

1.钓鱼岛/尖阁诸岛争议背景该岛屿群由日本实际控制,但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台湾(中华民国)也提出主权声索。中国方面称之为“钓鱼岛”,日本称之为“尖阁诸岛”。虽然岛屿本身无人居住,但其周边海域被认为可能蕴含石油、天然气资源,并兼具渔业价值。因此,对岛屿及其海域的主权宣示,不仅是象征意义,也具有实质利益。
2.国际法与主权宣示日本主张其海域包括该群岛周边“领海”,并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主张海域管辖。中国则主张其在该区域拥有“主权”及“海域管辖权”。中方此次称是“在钓鱼岛领海内巡航”,日本方面则认为是进入其管辖海域。两种说法的出发点不同。对于“海警船只进入对方声索海域”的行为,容易被另一方视为挑战其主权或海洋秩序维护权,因此具有高度敏感性。
3.此次行动的法律与政策含义— 从中方声明看,称其活动为“依法开展的维权巡航”。这反映中国希望将其海上行为合法化、制度化,以海警执法形态出现(而非军事舰船)。— 从日方立场看,此类进入会被视为对其海域秩序与主权状态的侵犯,因而提出外交抗议。总体来看,此次巡航既是实际海上行动,也是主权宣示与法律话语争夺。
二、外交与安全视角1.中日外交关系的现状当前中日关系在经济、文化、人员交流层面有互利基础,但在历史认识、领土海域主权、军事安全等议题上仍存在深刻分歧。此次事件正处于此种大背景下。例如,事件发生前夕,日方领导人就台湾问题发表较为明确的支持言论,使中方反应强烈。
2.此次事件的外交反应— 日本方面迅速通过外交渠道向中方提出“严正抗议”,表明其不接受中方单方面的海上宣示。— 中方则通过官方媒体及外交渠道,强调其行动合法、正当,并且伴随有其他外交和安全信号,如要求日方收回某些言论、对日旅行发出警示等。这种交互体现出,双方都在通过外交方式、媒体方式及海上行动方式进行“信号传递”——既展示决心,也试图塑造议题话语权。
3.安全与威慑层面虽然此次巡航未演变为武力冲突,但其安全意义不容忽视。中方用海警船队进入争议海域,提升了行动的“常态化”可能性。日方则可能因此加强监视、预警、海空联动等安全准备。长期而言,此类事件可能推动双方调整军事与海警部署、加强防范机制,导致区域安全环境进一步复杂化。
三、国内政治与舆论视角1.国内政治考量对双方政府而言,领土或海域争议往往具有国内政治意义。中方借此次行动强化“捍卫国家主权、海洋权益”的形象,有利于国内政治宣传与民族主义情绪的释放。日方则需回应国内对自身安全与主权的关注,提出外交抗议以显示其立场坚定。
2.舆论与民意影响在中国媒体中,这类巡航行动往往被报道为“正当维权”“守护海域主权”的行动;在日本媒体中,则常被报道为“侵犯日本管辖海域”“对日本海上安全的挑战”。这种双重叙事容易增强双方公众的紧张情绪,增加政策调整的难度。
3.潜在风险虽然目前属于“海警巡航”而非冲突升级,但如果类似行为常态化且缺乏有效沟通机制,可能导致“误判—摩擦—升级”的链条。例如,在侦察、拦截、驱离等过程中,若发生碰撞、人员受伤或军事飞机介入,事态可能迅速扩大。
四、区域战略及未来趋势视角台湾因素的联动本次事件的背景与近期日方针对台湾的发言不无关联。日方领导人称若中国攻击台湾,日本可能作出军事回应。中方对此高度敏感,并将此次巡航与“台湾问题”视为整体战略的一部分。这样,使得钓鱼岛/尖阁诸岛议题不仅是中日双边问题,更与台湾海峡安全、美国在亚太的角色、区域军事平衡等因素交织。
国际及盟友关系影响日本作为美国的重要盟友,其在东海、台海议题上的态度也受到美国及其他亚太国家关注。此次中日摩擦可能促使日本加强与美国、澳大利亚、韩国等伙伴在海空安全、情报共享、演习等方面的合作。反过来,中国也可能通过展示海警或海军行动,提示其在其认为的“核心利益”区具有更大影响力。
未来可能走向—常态化巡航:中方若将此类行动制度化、常态化,可能改变东海现有“默契”与行动节奏。—更高强度对峙风险:若日方或另一方采取更强硬动作(如防卫、驱离、私营船支援),可能使局面升级。—对话机制的必要性:在没有有效的危机沟通机制下,一次偶发事件可能迅速演化为严重外交或军事冲突。各方或需考虑建立“海域冲突预防机制”或“海警/海监交往机制”。—经济与人员交流影响:据报道,中方已对赴日旅游、学生交流提出警示,或对日本造成经济与人员交流层面的影响。
结语此次 11 月 16 日的海警编队巡航及随后的日方抗议,是中日两国在东海争议海域的一次新互动——它既是一场海上行为,也是一场外交、法律、舆论与安全的综合博弈。从地缘法律、外交安全、国内政治、区域战略多个维度来看,此事不仅反映了双方目前的紧张态势,也可能预示未来若干年东海及周边安全格局的演变。对于中日两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而言,建立稳健、可靠的危机沟通与管控机制,将比单次巡航事件更具长远意义。
关注我,关注毕业设计助手,分享更多实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