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到五十岁我才明白这个道理。
昨天翻出母亲送的毛线帽,突然懂了——原来每一顶大妈帽里,都藏着一部身体与岁月的谈判史。
年轻时总笑话她们审美固执,如今才明白,这根本不是时尚的选择,而是生存的智慧。
当秋风像细针般扎进囟门,当淋浴时水温偏差都会引发眩晕,那顶帽子便成了守护头颅的城池。
记得三伏天遇见戴薄帽的李阿姨,她苦笑:“去年中风后,脑袋成了漏风的瓦罐。”她帽檐下压着的,是CT报告上“小脑供血不足”的诊断书。

从嫌弃到理解,往往只隔一场病痛的距离。现在我的包里常备帽子,不再在乎款式是否年轻,只关心能否抵住超市冷柜区的寒气。
这哪是帽子啊?分明是我们在岁月长征中,为自己撑起的第一把伞。
有人说“37岁就开始戴帽子,偏头痛患者的命是帽子给的”;有人说“妈妈去年化疗后,买了二十顶帽子轮流戴”……
“终于有人说出真相!戴帽子不是为了美,是保命!”
(你身边也有这样“帽不离头”的人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温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