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53℃的极寒中“泼水成冰”的奇观刷爆社交平台,当“中国最北邮局”的明信片堆满案头,漠河凭借得天独厚的冬季资源,早已从边陲小城跃居全国冰雪旅游十强县。2024年,这座常住人口仅6万的小城接待游客358.4万人次,旅游花费达33.1亿元,同比增幅均超80%。而在冬季黄金期到来前,刚入冬时黑龙江上的冰排奇观与林海间的雾凇盛景,更让这片极北之地的冬日魅力提前绽放。但热闹背后,“冬旺夏淡、春秋断档”的季节性困境始终如影随形,如何让“冷资源”催生的热度延续全年,成为漠河文旅升级的关键命题。

冬季“王牌”:从初冬序曲到极寒盛宴的全周期吸引力
漠河的冬季优势,不仅在于深冬的极致严寒,更始于刚入冬时大自然馈赠的独特景致,形成了贯穿整个冬季的全周期吸引力链条。
刚入冬的十月中下旬,当全国多数地区还处在夏秋交替之际,漠河已在“断崖式”降温中拉开冬季序幕,最低气温持续降至零下20摄氏度左右,催生了两大标志性初冬景观。黑龙江与额木尔河的水面尚未完全封冻,昼夜温差让江面冰层不断碎裂、堆叠,形成浩浩荡荡的“冰排”奇观——一块块不规则的冰块在水流推动下相互碰撞,或如白玉堆砌,或似奔马疾驰,在中俄界河上演绎着“冰河初封”的雄浑乐章。这种动态的冰雪景观,与深冬的静谧冰封形成鲜明对比,成为摄影爱好者追逐的初冬限定景致。


紧随冰排而至的,是被称为“大自然冰雪魔法”的雾凇。漠河的地理与气候条件完美契合了雾凇形成的苛刻要求,零下20℃左右的严寒气温,黑龙江蒸腾的丰沛水汽,加上静风的清晨环境,让松针与白桦枝上凝结出厚厚的晶状冰晶。在九曲十八弯湿地,雾凇如琼枝玉叶,沿蜿蜒河道绵延数里;北极村的木刻楞房屋旁,雾凇与袅袅炊烟交织,宛如北欧童话场景;松苑原始森林公园里,樟子松挂满冰晶,成为“城市中的冰雪秘境”。这些非冰非雪的景观不仅极具观赏价值,更能吸附空气中的粉尘与有害气体,被誉为“空气净化器”,让生态吸引力与视觉美感相得益彰。


进入深冬,漠河的“极寒IP”进一步强化。长达8个月的0℃以下气温期,2023年创下的-53℃极端低温纪录,精准匹配了南方游客对稀缺极寒体验的需求。“找北”核心IP持续发力,从“最北一家”到“最北哨所”,数十个“北”字标识构成独特打卡体系。“旅游+体育”模式更让热度升温,2024年冰雪半程马拉松让选手在极寒中穿越黑龙江畔景点,冰雪汽车越野赛、冰面捕鱼等项目各具特色。配合全年350天以上的优良空气天数和每立方厘米5万个的负氧离子含量,漠河冬季形成了难以复制的竞争壁垒。
非冬季困局:资源闲置与体验短板的双重制约
与冬季从初冬到深冬的持续火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他季节的门庭冷落。这种落差首先源于自然条件的季节性限制,春季多大风、降水少,秋季降温急剧且多冻害,而2024年夏季的异常高温更暴露了生态依赖型发展的脆弱性——6月末连续8天36℃以上的高温,导致防晒霜断货、中暑游客增多,游客日均消费下降18%。原本的“避暑胜地”形象受损,进一步加剧了淡季困境。
基础设施与产品供给的不足则让问题雪上加霜。交通通达性仍是主要瓶颈,游客需从哈尔滨中转,火车行程至少13小时,而漠河至北极村的班车每日仅三次,包车价格高达200-400元/人,漫长旅途与出行成本劝退了不少潜在游客。更关键的是产品同质化严重,非冬季旅游多停留在“看风景”的浅层阶段,纪念品多为常见的俄罗斯工艺品和东北土特产,缺乏专属漠河的特色内核,难以支撑起持续的旅游吸引力。
破局之道:构建“全季IP+产业联动”的发展生态
要突破从“一季红”的栏杆,漠河需立足自身资源禀赋,补齐短板、挖掘潜力,打造全域全季旅游新格局。
深挖季节特色,打造差异化产品矩阵
在冬季,应强化“初冬序曲+深冬盛宴”的梯度产品布局。针对刚入冬的冰排景观,在黑龙江沿岸设置观景台与摄影栈道,推出“界河冰排摄影专线”,联动当地渔民提供“冰河探秘”解说服务,讲述冰排形成的地理密码。围绕雾凇资源,打造“雾凇打卡地图”,标注北极村观景台、九曲十八弯、松苑森林公园等最佳观赏点,推出“晨雾追光之旅”,配套热饮补给站与摄影指导服务,让游客捕捉“琼枝玉树”的绝美瞬间。


夏季应重塑“生态避暑”核心竞争力。依托大兴安岭优质森林资源,开发森林疗养夏令营、亲子拓展等沉浸式项目,将“天然氧吧”优势转化为可体验的旅游产品。针对高温风险,可借鉴挪威特罗姆瑟的经验,建设可调控温度的全景玻璃屋,或在户外项目区设置移动式降温站,同时推出鄂温克族非遗工坊等室内体验,让游客在清凉中感受文化魅力。
春秋两季则需激活“小众秘境”价值。春季聚焦“界江开河”奇观,打造摄影采风线路;秋季主打“林海彩叶”景观,开发徒步穿越项目。结合北红村的原生态乡村图景,推出“农耕体验”“民俗民宿”等产品,让游客感受不同于北极村的质朴风情。同时,放大“极光观测”的全季吸引力,建设数字极光体验馆,破解非冬季观测难的痛点。


强化产业联动,延伸旅游价值链条
以“文旅+”思维打破季节壁垒。在“文旅+农业”领域,依托野生蓝莓、偃松仁等特产,举办夏季采摘节、秋季品鉴会,联动“北极珍品汇”展销中心,让游客参与从采摘到加工的全过程,带动林下经济产值提升。2024年阿木尔林业局仅蓝莓产值就达800万元,证明特色农产品与旅游结合的巨大潜力。
在“文旅+工业”领域,发力寒地试车产业这一“潜力股”。漠河的极寒气候为车企提供了天然测试场,2024年冬季数十家车企入驻带动了餐饮、住宿消费,高峰期可提供百余个就业岗位。可将试车基地打造为工业旅游景点,开发“寒地科技体验游”,让游客近距离感受汽车测试过程,实现“冬测夏游”的四季联动。


在“旅游+文化”领域,深挖冰雪景观背后的民俗内涵。针对初冬雾凇与冰排,举办“极地冰雪文化节”,开展雾凇摄影大赛、冰排主题绘画活动,推出“冰雪童话”文创系列,将自然景观转化为文化产品。联动鄂温克驯鹿园,在冬季推出“驯鹿雾凇巡游”项目,让游客在冰雪林间与驯鹿互动,增强体验独特性。

补齐设施短板,优化全季服务体验
交通升级是基础工程。加快推进漠河高铁站建设,缩短长途旅行时间,同时加密景区间班车班次,规范包车市场价格,构建便捷的全域交通网。针对冬季初景观赏需求,开通“冰排-雾凇”专线班车,在最佳观赏期增加发车频次。完善G331国道自驾配套,升级西林吉镇自驾游营地和北红村房车营地设施,提升自驾游客体验。
服务提质是关键抓手。住宿方面推出“极光树屋”“森林民宿”等特色产品,在冬季提供火炕供暖与热水补给服务;餐饮方面优化东北菜菜码、打造绿色食品宴,推出“雾凇观景套餐”,让游客在温暖中欣赏雪景。在营销上,利用抖音、B站等自媒体平台,针对不同季节制作主题内容——初冬主打“冰排雾凇奇遇记”,深冬主推“极寒挑战之旅”,夏季聚焦“22℃清凉”,秋季主打“彩叶摄影”,让漠河的全季魅力走进大众视野。
从“因北而贫”到“因北而兴”,漠河已经完成了一次华丽转型。如今,从初冬的冰排雾凇到深冬的极光雪原,从夏季的森林氧吧到秋季的彩叶秘境,这座边陲小城正孕育着新的可能。当每一季都有独特的风景可看、特色的体验可享,漠河必将摆脱季节桎梏,让“神州北极”的光芒在全年绽放。
(图源自网络侵删)
奇妙创意,快速落地
——创意江山旅游规划院会同欧盟中国委员会、欧盟基金,全国农联盟及多家央国企及上市公司,全国各地拓展EPC十f十0综合体落地.模式,拓展欧洲许多先进文旅ip,并在全国征召文旅及乡村合伙人。团队总策划为中国策划学创始人陈放老师,原创旅游、乡村ip几千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