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为什么明初的马皇后能够赢得文武百官的敬重?

在朱元璋的洪武朝当官,是高危职业。谁也不知道早晨去上朝,还能不能活着回来。说不定什么时候,一句话不对,就人头落地了。所有

在朱元璋的洪武朝当官,是高危职业。

谁也不知道早晨去上朝,还能不能活着回来。说不定什么时候,一句话不对,就人头落地了。

所有官员都怕朱元璋,但却有一人,能赢得全体官员发自内心的敬重。这人就是马皇后。

按理说,在朱元璋这样一个强势的皇帝手下,马皇后为何有如此大的威望?

除了朱元璋本人对马皇后自身的爱与敬重外,马皇后本人的所作所为,才是她赢得文武百官爱戴的重要原因。

第一,马皇后母仪天下的仁德,关心体恤百官将士。

马皇后始终秉持“仁爱”之心,不仅对家人,更将这份关怀延伸到所有官员、将士乃至普通百姓身上。

有一次,朱元璋视察太学回来,马皇后问他:学生有多少?朱元璋说:好几千呢!

马皇后又问:学生们有国家供给粮食,他们的老婆孩子吃什么?”

就这一问,就问出了一个大制度“红板仓”。马皇后建议设立专门的粮仓,给太学生的家属发口粮。《明史·后妃列传》白纸黑字记载着:“太学生家粮自后始。”

马皇后这是把温暖送到了未来士大夫集团的摇篮里。今天的太学生,就是明日的官员,谁会不念着马皇后的好?

别以为这是马皇后在作秀。天下大旱时,马皇后对朱元璋说:“妾闻夫妇相保易,君臣相保难。”翻译过来就是,君臣共患难容易,共富贵难啊。大灾之时,不能忘记和兄弟们一起打天下时过的苦日子。

另外马皇后对武将们也够意思。毕竟都是打天下时一起过来的。当时有个将领叫郭景祥,被人告发他儿子要弑父,朱元璋要杀了这个“逆子”。

马皇后拦住他:“老郭就这一个儿子,杀了他就绝后了。况且话传来传去,未必是真的。”一调查,果然是冤枉。《明史》记载,就因为马皇后的,“缓刑戮者数矣”。

这种具体且实实在在的保护,必然会在武将集团中赢得极高声望。

第二,朱元璋暴怒要杀人时,只有马皇后能劝得住,保护了不少官员

朱元璋性情雄猜,说一不二,且用法严酷。那时候的官员上朝和上坟是真的没什么两样。

特别是朱元璋暴怒时劝谏,那就是相当于摸老虎的屁股,找死。

就是这样的环境下,马皇后成为了唯一能有效劝谏朱元璋、保护大臣的人。

马皇后劝谏的方式,叫随事微谏”。《明史·后妃列传》中说:“帝前殿决事,或震怒,后伺帝还宫,辄随事微谏。虽帝性严,然为缓刑戮者数矣。”

也就是说马皇后不会让朱元璋在朝堂上下不来台,都是在回到后宫后,马皇后根据具体事情委婉地劝谏。

正是因为马皇后的存在,许多官员才得以在朱元璋的严刑峻法下幸存。

比如马皇后救宋濂。宋濂,可是太子朱标的老师,因为他的孙子卷入胡惟庸案,而宋濂被牵连判处死刑。

马皇后一开始和老朱讲道理:“老百姓请个老师,还懂得有始有终,何况天子您呢?况且宋濂长期在外,肯定不知情”朱元璋不听。

后来马皇后陪朱元璋吃饭,不喝酒也不吃肉。朱元璋问她原因。她回答:“我在为宋先生祈福。”朱元璋听后内心伤感,放下筷子站了起来。第二天,便赦免了宋濂的死罪,改为流放茂州。

马皇后不与朱元璋硬碰硬,而是以柔克刚,能把老朱狂暴的情绪,重新抚平。马皇后清楚,在自己丈夫那高速运转,有时难免会失控的国家机器面前,必须要有“安全阀”,不然整个朝廷的压力太大,是会爆炸的。

第三,马皇后以身作则,展现出无可挑剔的个人品德

大清喜欢给大明泼脏水,但实在找不到马皇后缺点,只好按上一个“马大脚”的“污名”。

马皇后个人良好的品德,让她具有无可置疑的道德权威。她穿洗了又洗的旧衣服,亲自带领嫔妃公主们纺纱织布。这与历史上许多外戚干政、生活奢靡的皇后形成鲜明对比。

《明史·后妃列传》记载她:“平居服大练浣濯之衣,虽敝不忍易……妃嫔宫人被宠有子者,厚待之。命妇入朝,待之如家人礼。”马皇后对待妃嫔、命妇,都像家人一样,没有半点架子。

而更让人推崇的是,她“抑制外戚”。她从不让娘家族人做大官,防止出现“皇亲国戚仗势欺人”的老戏码。《明史·外戚传》称赞这是:“汉、唐以来所不及。而高皇后内助之伟,盖不可泯云。”

你说一个没有私心,不搞自己小团体的皇后,彻底打消了百官对于“后宫干政、外戚乱权”的担忧,她的劝谏和对百官的保护,才会显得纯粹,才会让百官能够纯粹地敬重她个人。

如果说朱元璋是刚猛和严苛,那马皇后就是仁和柔。

她用“仁”平衡了老朱的“暴”,用“柔”化解了皇权的“刚”。在皇权至高无上,皇帝说一不二的恐怖时代,马皇后给了所有官员和文人士子以温情和希望。官员们对马皇后的信服,是对生存的感激,是对她个人魅力的敬服。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