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印巴空战,打出了中国武器的威风和名声。
在实战中,巴基斯坦出动了向中国购买的歼-10C和霹雳-15,后续中巴联合研制的JF-17“枭龙”战机也出现在战场,中制武器一战成名。
本以为全球有意向的国家会优先采购歼-10C,没想到,是“枭龙”首先迎来了“开门红”。

根据《亚洲防务周刊》等媒体的消息,阿塞拜疆决定购买枭龙BLOCK3战机,一买还是40架,妥妥的大订单。
至于售价嘛,有点特别。整个合同价值42亿美元,折合每架战机达到了一亿美元。
为什么枭龙战机的售价比歼-10C还要高?又为什么阿塞拜疆会愿意出大钱购买呢?

阿塞拜疆对枭龙的青睐
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的斗争还在持续,这场旷日持久的对峙,至今都没有偃旗息鼓的意思。近期局势的紧张以及伊朗的压力上升,导致阿塞拜疆的危机意识一路上升,他们迫切需要升级国家的军事力量。
而对于阿塞拜疆来说,对空、对地的打击能力才是他们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

此前,阿塞拜疆的战机主力均是从俄罗斯购买的米格-29和苏-25攻击机,在现代化战争面前, 这些战机显得非常力不从心,时间长,性能老化等等都已经不再满足阿塞拜疆的需求。
购买新战机对于阿塞拜疆来说是必要的,但对于新战机的选择,他们必须要考虑清楚。
按照以往来说,俄罗斯战机会是他们的首选,因为俄罗斯一直都是高加索以及中亚的主要武器供应国。但在如今这个国际形势下,阿塞拜疆不得不考虑选择俄罗斯战机的庞大弊端。

俄罗斯正在被美西方所制裁,军事装备的出口也都在美西方的监控之下,如果阿塞拜疆与俄罗斯达成了军事交易,自己究竟能不能顺利拿到战机都是一回事。
再说了,俄罗斯陷入战争已经三年了,这三年,尽管他们在战场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他们也深陷泥潭,俄罗斯必然会优先让国内军工力量为自己保驾护航。
但如果不是俄罗斯呢?美西方也是世界军火的主要出口商,阿塞拜疆是否可以选择美西方国家的呢?

有一说一,阿塞拜疆根本买不起。欧洲战机裸机价都已经超过阿塞拜疆的预算了,经过印巴空战之后,欧洲战机的性能也遭到了广泛的质疑,购买欧洲战机绝对不是个明智的选择。
而美国战机,虽然性能很强,售卖范围也很广,但美国售价是真的贵,还掺杂了一系列的政治条件,阿塞拜疆根本无法接受。
其实在印巴冲突之前,阿塞拜疆就将目光瞄准了枭龙战机。

作为中巴联合研制,枭龙战机的性价比是毋庸置疑的,虽然有点“冷门”,但以中国的强大技术支持,枭龙再怎么不济,技术方面也要比其它国家要强。
并且,购买枭龙,价格也定然在阿塞拜疆的接受范围内,而印巴是一场空战,切实证明了阿塞拜疆的选择没有错,他们原本只是计划订购16架,现在消息直接签了40架!

这不仅对阿塞拜疆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投入,对于巴基斯坦和我国来说,这也是是有史以来的最大的一笔战机出口项目。
那么问题来了,阿塞拜疆的国力并不是很强盛,一年的GDP甚至还不到800亿美元,一年的军费到30亿美元都够呛,以42亿美元购买40架枭龙战机,阿塞拜疆真做得出来吗?

为什么枭龙单价一亿美元?
其实是有可能的,因为阿塞拜疆境内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这42亿美元,他们狠狠心必然能够拿得出来,亦或者是谈合同,除了一部分现金之外,他们还可以使用资源来达成合作。
只不过,为什么阿塞拜疆购买的枭龙战机会这么贵呢?要知道,我们的歼-10C出口给巴基斯坦也才五千多万美元,枭龙为什么能卖到一亿美元?
枭龙战机不是没有出售过,伊拉克曾采购的枭龙,单价在6000万美元左右。当然,就算是加上配套,单价最多也就是7000万美元。

阿塞拜疆想要购买,准备二十多亿美元就已经足够了,这剩余的十几亿美元又是怎么回事?
外界广泛的猜测是,阿塞拜疆必然购买了不少附加项目,比如说后勤保障、备用发动机、部分技术等等协同作战装备。
这些是国际军贸中利润率最高的部分,但也是非常有用的部分。阿塞拜疆很有可能是想构建一套完整的空中作战体系。

要知道,印巴空战中,战机和导弹的性能虽然占据胜利的一部分因素,但这也不仅仅只是战机和导弹的功劳。
巴基斯坦能够打出空战优势,主要是依靠了一套完善的空中作战体系。每个个体都承载了不同的职能,它们在相互配合之下,就能发挥意想不到的威力。
既然配套威力如此,阿塞拜疆自然不会将自己的空军组合成“万国造”。

再说了,枭龙的背后有中国的技术支持,枭龙BLOCK3已经配备了有源电子扫描相控阵雷达和其他更加先进的装备,购买枭龙完美符合他们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阿塞拜疆对于枭龙的认可度是极高的,阿方总统还曾亲自试乘了枭龙,这足以表明他们对枭龙的热爱程度。
40架枭龙一旦交付,那阿塞拜疆空军的实力必然会再上一个阶层,这是阿塞拜疆最期待的结果。

其实目前不只是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也要订购枭龙战机,并且,马来西亚、尼日利亚等等国家也开始深入了解枭龙,对该战机表现出了异常的兴趣。
可以说,印巴空战直接改写了世界军工格局,阿塞拜疆和乌兹别克斯坦就是最好的证明。

对于我国而言,战机交易是其次,最重要的是中国的高端军工有了“走出去”的可能,这是中国整体国力稳步提升的映像,也是我们打开军工市场的机遇,相信在未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会在世界的角落大放异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