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描写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陈陶《关山月》

昔年嫖姚护羌月,今照嫖姚双鬓雪。青冢曾无尺寸归,锦书多寄穷荒骨。百战金疮体沙碛,乡心一片悬秋碧。汉城应期破镜时,胡尘万里

昔年嫖姚护羌月,今照嫖姚双鬓雪。青冢曾无尺寸归,锦书多寄穷荒骨。

百战金疮体沙碛,乡心一片悬秋碧。汉城应期破镜时,胡尘万里婵娟隔。

度碛冲云朔风起,边笳欲晚生青珥。陇上横吹霜色刀,何年断得匈奴臂。

这首诗名为《关山月》是唐代诗人陈陶的作品。李白写过一首《关山月》,其中的名句流传极广。很多人都能吟诵出“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相较而言,陈陶的这首《关山月》显得没有什么知名度了。实际上,陈陶写得也很好。他通过描写边塞景色,暗示戍边将士的人生命运,进而阐发家国之思。

估计很多人都好奇,“关山月”到底是什么意思。关山月原本是乐府旧题,内容多为描写伤感离别。可以理解为,这是一个很出彩的创作主题。后人一想到伤离别,就想到了这个题目。从字面意思看,关山泛指边塞地区的军事屏障。古人喜欢用月色、月影表达离别。两者结合之后,成为诉说离别、思乡之情的载体。

陈陶生活在晚唐时期,关注现实题材,擅长写边塞诗。他曾经远赴长安求学,后来由于科举落第离开长安。经过长期游历漂泊,最终落脚在洪州西山隐居起来。也许有人会问,他写边塞诗,到底有没有去过边塞呢?有学者考证,他曾经到达过天山一带,长期在陇西地区漂泊。可见他创作边塞诗,的确有真情实感、切身经历。

诗中写道,遥想当年,汉代大将霍去病建功立业所向披靡。驻扎边塞的唐军兵将也希望像前朝名将那样月下追击敌人,守护疆土。一样的月光照在边塞,很多将士已经变老。岁月蹉跎,未能建功立业,内心当然会感到茫然。

很多将士战死沙场,尸体只能埋在边塞之地。他们的尸骨都不能回乡,可想而知他们的亲人有多么痛苦啊。那些哀悼阵亡将士的书信,一封接一封到了边塞。亲人的哀思,他们知道吗?战争是残酷的,边塞将士的命运谁能关注呢?

边塞将士身经百战,一身伤病,他们的埋骨之地不应该是荒凉沙碛。面对如此残酷的场景,幸存将士的思乡之情飘浮在秋天的天空。环境艰苦,身居险境,支持他们战斗下去的力量是家国情怀。

戍边将士渴望与家人团圆,愿望却屡屡落空。边塞扬起沙尘遮天蔽日,万里之外的家乡亲人与他们同在一轮明月下却无法团聚。伤感弥散在每一个戍边将士的心头,最终转化为思乡之情。

戍边将士们又要出征了,他们穿过沙漠,冷风刺骨。恶劣的天气、环境对他们而言一点儿也不稀奇。傍晚时分,一阵阵胡笳声响起,回荡在沙漠里。暮色中听到这种声音,看到夕阳落下的光影,满目苍凉荒芜。战争爆发,刀光剑影,还有兵将在后方吹奏军乐鼓舞士气。等到了平定边患的那一天,他们才能回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