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引导孩子?
尤其当孩子,缺乏学习热情的时候。
很多家长会因此焦虑。
教育心理学上认为:
每个孩子都有惰性,可谓是“十娃九懒”。
帮助孩子找到学习动机,有助于孩子克服惰性,从而主动投入到学业之中。
爱因斯坦也曾说过:
“兴趣,永远比责任感更可靠。”
做聪明的家长,需要看清孩子成长中的惰性,用智慧和耐心督促孩子成长。
10个娃9个懒?
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就要坚持5个原则了。
01
找到兴趣点,比催有效
你知道吗?
牛顿小的时候,被老师认定为“愚钝”,最终却成就非凡。
当苹果掉在他头上的时候。
不是苹果有魔力,而是牛顿恰好对自然现象着迷。
作为家长需要意识到:
让孩子找到兴趣点,才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前提。
举个例子来说。
邻居家的孩子,数学总是不及格,却能用乐高搭建出立体几何模型。
他妈妈发现这点后。
就把数学题,改成“搭建城堡需要多少块砖”?
几个月之后,孩子的数学成绩提升了20分,最后数学变成了孩子的优势学科。
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告诉我们:
“当学习的内容,与兴趣区重叠的时候,孩子成长的速度最快。”
所以,别总说孩子有惰性。
帮助孩子找到兴趣点,说不定你就能发现一个天才。
02
目标别太高,适当才好
看过这样一个案例:
某马拉松冠军,在每次比赛之前,都会把42公里拆分成若干小目标。
这个方法在教育上同样有效。
别给孩子太大的压力,适当的目标,让孩子“跳一跳够得着”,才能孩子更好的激励。
就像跳蚤实验揭示的:
“适当降低难度横杆,反而能激发跳蚤跳得更高。”
合理的目标,有助于孩子完成。
在其过程中,找到成功的规律,发现学习的乐趣,从而更好地挖掘个人的潜力。
03
及时反馈,要拒绝空洞
当孩子完成目标。
很多家长会习惯于夸孩子“你真棒”。
固然!
及时给出反馈,有助于激发孩子的热情。
但及时反馈,不应该夸“你真棒”,而是要具体指出来。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过著名实验:
随机指定几个学生为“潜力生”,半年后这些学生成绩真的突飞猛进。
从中你意识到了吗?
反馈的魔力不在于频率,而在于质量。
见过最聪明的家长反馈:
孩子作文写流水账,爸爸却说:你把“太阳落山”改成“夕阳把云彩染成橘子酱”试试。
这种具体指导,比空洞的表扬有效十倍。
04
把选择权,归还给孩子
蒙特梭利教育法有个经典案例:
让孩子自己,决定先画画还是先搭积木。
这种教育方式的好处是什么?
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可以提升孩子专注力,让学习更加高效。
如果你的孩子习惯偷懒!
家长可以适当地,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让孩子先玩还是先学习。
继而让孩子承担相应的后果。
自主选择,有助于让孩子产生责任感,远胜家长包办。
05
在实践中,去提升认知
很多家长都知道:
芬兰的教育,一直处于领先的位置。
而其秘诀之一,就是把课堂搬进森林、超市、博物馆。
让孩子在实践中去学习。
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升学习的认知,找到学习的乐趣。
北京某小学的实践印证了这点:
数学老师带学生去菜市场调研物价,语文课在公园观察四季变化。
很明显,这样的教育让孩子找到了热情。
写在最后
苏格拉底说:
“最好的教育,是点燃孩子心中的那团火。”
家长要知道:
每个孩子的心里,都住着探险家。
当孩子有惰性的时候,别用“懒”的标签,封死孩子的好奇心。
当家长把“你要学”变成“我想学”!
教育的魔法就开始了,孩子就找到了长久的学习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