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会做某些事情是因为他觉得这样做是对的,但往往这些事情恰恰是他最应该避免的。
一个人应当这样生活,仿佛他的每一个行为都将被重复无数次。
哲学家尼采通过以上的这两句警句,揭示了低谷时期改变命运的关键在于:警惕并审视自己“自以为正确”的观念、重视和做好当下的小事。
一、警惕并审视自己“自以为正确的”的观念
尼采强调:在不少时候,特别是长期处于在人生低谷期时,我们“自以为正确的” ,往往最有可能是错误的。它们可能就是阻碍我们成长、导致我们失败的真正元凶,是我们最应该避免的。
这种对外部灌输和自己观念的过度依赖,不仅会让我们的心灵变得 “迟钝”,行动变得麻木。而且会让我们失去应有的警觉、忽视必要的反思和复盘。
我们还以为自己在积极思考“应该”、主动选择 “正确””。
但实际上,我们早已不知不觉地被路径依赖、自己预设的思维框架绑架。不断地在“自以为正确”中重复失败的命运、不断地在“自以为正确”中失去突破的可能,持续深陷困境中。

这种自我束缚的本质,是我们依赖 “已知” 构建了对 “未知” 的防御,从而被困在 “自以为正确” 里:
1、我们依赖有限经验构建认知模型,却时常将此模型简单地等同世界本身;
2、我们对过往经验的 “路径依赖”,实则是用过去的地图导航现在的路;
3、我们自我认知框架的 “滤镜效应”:实则让我们更愿意听我们想听的、更愿意看我们想看的、更愿意相信我们已经相信的。
4、我们的大脑为节省能耗,会将重复行为转化为“自动化程序”,用惯性替代思考。与此同时,算法和信息茧房,进一步强化了我们的偏见、加固了我们的认知牢笼。
它让我们习惯了用自己最依赖、最熟悉的框架解释一切、让我们在 “自以为正确” 的重复中走向平庸、走向失败。

富兰克林强调:成功者每天都在提升自我,失败者每天都在重复自我。
当我们深陷困境时,我们最应该做的事,恰恰就是要对我们过去“自以为正确”的观念或行为进行深刻的反思、洞察根源、找出原因、并及时做出有效的改进。
正如斯宾诺莎所言的:“如果你希望现在与过去不同,请研究过去。”
我们需要通过反问、觉察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复盘等方式,对我们所依赖的观念和行为进行质疑。
例如,“为什么我的想法和行动始终无法产生回报?”、“换一种方式会不会更好?”、“这件事我有没有可能完全错了?”、“哪些证据能证伪我的观点?”(刻意寻找反例)。
这些错误的观念、思维、偏见和习惯,是我们最大的束缚和枷锁,如果不能及时觉察并消除。我们所有的努力,都将只是在错误的框架中不断挣扎。即使我们再如何终日劳累,都终将收获有限。

一个人的脱胎换骨,源自真正地认识自己、觉察到自己被束缚的方式。
对此,克里希那穆提强调:“真正的自由不是摆脱什么,而是觉察到你被束缚的方式。”
当我们处于顺境当中,也同样需要警惕自己“自以为正确”的观念,避免被自己的经验束缚、或安于现状,失去了持续迭代、持续精进的信念和动能。
鲁迅先生强调:“我的确时时剖析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剖析我自己。” 这种不断警惕并审视自己的行为,正是他能够不断超越自我的关键。
自我局限不是客观存在,而是认知固化的产物,它往往藏在我们习以为常的反应中。
当我们持续地质疑和审视自己“自以为正确“的认知,用开放心态接纳新体验时,生活的可能性便会无限延展。

二、沉住气,积极做好当下的小事
成功和幸福从来不会从天而降、命运的改变也从不会无缘无故的到来。
我们是否能够积极认真做好当下的小事,将决定一切。
越是困难时,越要沉得住气,做好当下的小情。
任何“大事”都是由无数个“小事”组成。
正如《道德经》所强调的: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打算克服困难要从容易处入手;实现远大理想要从细小处开始。天下的难事必须从容易处做起;天下的大事必须从细小处做起。

但我们却时常过于关注远方的宏大叙事,而忽视当下的小事,而正是这种对当下不负责任的态度,导致我们长期深陷困境当中。
一个人应当这样生活,仿佛他的每一个行为都将被重复无数次。
尼采的这句话和他的“永恒轮回”哲学隐喻提醒我们:
要过滤掉自己生命中 “不值得” 的行为,只留下那些自己真心愿意 “永远坚守” 的选择。
做好当下的事情,因为每一件事都将会不断重复出现;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当下,因为每一个瞬间都将成为永恒。

积极应对人生的每一个困难和挑战,并将其视为成长的机会。因为这些困难和挑战是无法回避的,将会不断反复出现。
尼采的相关理念和“复利思维”看似分属哲学与经济学领域,但二者在对行为的长期性、累积性价值的深刻认知上存在高度的契合,共同揭示了微小行动在时间维度上的指数级影响力:
1、行为的本质(好/坏、投入/敷衍)在持续的重复中将会被无限放大,短期看似微小的差异,在时间维度上将会演变成天壤之别。
2、任何的侥幸或敷衍,若不断重复,将成为 “永恒的缺陷“。每个行为都可能成为永恒轮回的“原型”,事无小事。
3、学习和工作等主动创造价值的行为,若持续重复,生命将截然不同。
4、再微小的错误或坏习惯,如果长期重复,都将会产生巨大的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取决迭代能力,再细微的持续迭代,从长远来看,都会产生巨大的回报。
亚里士多德强调:“我们是我们重复行为的结果。卓越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我们的每一个微小的选择、每一个重复的行为,都在悄悄定义自己是谁,以及自己将来的样子。
人是他自己行为的总和。
萨特认为,你是什么样的人,不是取决于你的想法、愿望或计划,而是只取决于你的实际行动。没有 “预设的自我”,也没有“静态固定的自我”。只有 “行为堆叠的自我”和“动态生成的自我”。
我们必须对这个 “总和” 承担绝对责任。不是 “我天生就注定会失败”,而是 “我每次遇到小事都没有积极应对” 的行为总和,让 “失败” 成为了我的标签。

当我们真正意识到 “自我是由无数日常小事构成的”时,将会更珍惜当下,积极做好当下的事情,在当下即开始行动或改进,而非继续拖延成长。
将面对的事情重复做好、并持续迭代,这种力量将远比我们想象得更强大。
正如投资大师查理·芒格所言的,人一辈子做对两件事就可以很富有:寻找什么是有效的,重复它;发现什么是无效的,避免它。我们不需要新的思想,我们只需要正确的重复。

尼采以上的这两句警句提醒我们:人生困境时常是由于我们“自以为正确 ”的执念、或我们日常的应对事情的方法所造成的。
要想迅速摆脱人生困境,首先就要从根源处着手,充分觉察和审视这两大根源。及时摆脱自己的错误执念、思维和行为等自我束缚,并改变态度,积极做好当下的小事。
唯有如此,才能进入良性的持续迭代循环,改变命运,超越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