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写明史上的一位藩王,襄宪王朱瞻墡。
他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第五子,仔细看他的生平故事,他的人生履历,在明朝藩王里,也算特殊一份。论在错综复杂的明朝皇室里,如何活下去,这需要智慧。
明仁宗朱高炽继位,朱瞻墡被封襄王,这一切是正常发展,朱瞻基继位,朱瞻墡继续当他的王爷,这也很正常。
朱瞻基驾崩,朱祁镇尚且年幼,宫里有传言,将立襄王朱瞻墡为皇帝。这个传言的出现,很大的原因是当时的朱祁镇年幼,有人想趁乱获利,结果把朱瞻墡推出来了。
这个时候,看起来朱瞻墡有机会,有心人一推动,如果朱瞻墡也跟着起了心思,历史可能就不一样的。但是《明史》的记载是,张太后快刀斩乱麻,和朝臣宣布,朱祁镇是新任皇帝,于是新皇帝就这么定了。
其实在明朝的嫡长子继承制下,此时虽然朱祁镇年幼,但他是正儿八经的继承人,更何况还有杨士奇,杨荣等辅臣,这时候朱瞻墡想当上皇帝,那非常困难。朱瞻墡吸取了汉王朱高煦的教训,他很明智地没有发动叛乱,这也算是朱瞻墡的保命之道了。
自然而然的,在当上皇帝后,朱祁镇对于朱瞻墡,还是有一定的戒备心的。明朝自朱棣后,对于藩王禁止的事情也比较多,藩王想见到皇帝,也比较困难。所以这时候的朱祁镇和朱瞻墡,就是正常的皇帝和藩王的关系。
来自《明英宗实录》的记载,正统五年十一月:
“乙巳,襄王瞻墡、郑王瞻埈各奏欲赴京朝觐,上念远道跋涉,贻书止之。”
襄王想见朱祁镇,朱祁镇拒绝了,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1449年土木堡之变发生,朱祁镇被俘虏,这时候明朝处在动荡局面里。谁当皇帝,又成了难题,这时候,襄王朱瞻墡又被推出来了。
来自《明史》的记载:
“英宗北狩,诸王中,瞻墡最长且贤,众望颇属。太后命取襄国金符入宫,不果召。瞻墡上书,请立皇长子。”
你看看,《明史》这段记载就挺有意思。这时候,德高望重的是王爷是朱瞻墡,但是朱瞻墡还是觉得,保命要命,所以,他上书请立皇长子。别管谁当皇帝,反正他朱瞻墡不想当。
其实当时的情况下,皇帝这工作,还真是挺有风险。万一北京保卫战失败,会不会又出现皇帝被俘虏的现象?加上朱瞻墡,本身也不想再掺和进去立皇帝这事,自然而然的,让这些人再选人当皇帝。
朱祁钰当上皇帝后,还是《明英宗实录》的记载,景泰三年十一月:
“庚午,襄王瞻墡以景泰四年例当朝觐,奏欲诣京行礼,复书止之。”
襄王想见朱祁钰,朱祁钰拒绝了他,这也是非常正常的。
在夺门之变后,朱祁镇复辟当上皇帝。人生的大起大落,朱祁镇是经历了。
朱祁镇和朱瞻墡的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朱祁镇对于这位叔叔,还真有那么些当叔叔看待的意思。当然,这一切,起因是朱瞻墡当年在土木堡之变后,做的一些事情,给朱祁镇留下了好印象。
按照《明史》的记载:
“募勇智士迎车驾。书至,景帝立数日矣。英宗还京师,居南内,又上书景帝宜旦夕省膳问安,率群臣朔望见,无忘恭顺。”
你看看,在朱祁镇落难的时候,朱瞻墡没有落井下石,还组织人营救朱祁镇,等朱祁镇回来,虽然朱祁钰当皇帝,但是朱瞻墡还上书朱祁钰,请求朱祁钰对朱祁镇保持尊重。
患难见真情,皇帝也是人。等到朱祁镇复辟,就冲着这份情,朱祁镇也会对襄王保持一定的尊重。
石亨等人陷害于谦、王文等人曾经密谋想迎立藩王,于是,朱祁镇又怀疑朱瞻墡,直到后来在宫里找出了朱瞻墡曾经的上奏,还发现襄王的金符存放在太后阁中。这时候的朱祁镇,算是放心了。
后来,朱祁镇让朱瞻墡进宫,给他的排面相当大。朱祁镇还时不时给朱瞻墡写信,信里还真是有情义的。朱祁镇对他厚赏,朱瞻墡也有自知之明。这藩王和皇帝之间的关系,朱瞻墡把握得相当到位。
这位王爷不仅安然度过了几次危机,在成化年间,他也是比较顺利的,成化十四年,朱瞻墡薨,终年73岁。
明朝的藩王里,论保命之道,朱瞻墡是相当精通的。他被朱祁镇怀疑,后来竟然获得了朱祁镇的优待,这事听起来其实还真是有些不可思议。
史料参考:
《明史》
《明英宗实录》
《明宪宗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