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6日,一场没有硝烟、却足以改变战局的“致盲行动”在克里米亚上空悄然展开。
乌克兰国防部情报总局(GUR)公布了他们的特种作战部队——“幽灵部队”——最新一次成功打击的细节。
他们的目标,是部署在克里米亚半岛上的三部俄罗斯高级雷达系统——S-400防空系统的核心雷达96L6、P18泰利克雷达,以及高性能的尼波U雷达。除此之外,一艘BK-16型登陆艇也被击中。
在乌方发布的视频中,无人机以极高速度俯冲、穿越防空火力,在多次规避导弹后精准命中目标。虽然官方并未说明这些雷达是被彻底摧毁还是部分损坏,但军事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这次行动的意义远超单一战果——它正在“打瞎”俄罗斯在克里米亚的防空系统。
雷达,就是防空体系的眼睛。没有它,再先进的导弹系统也变成了“聋瞎”的金属堆。

乌克兰人深知,打掉雷达比摧毁坦克或导弹更能削弱敌军的神经。
被击中的96L6雷达是S-400防空系统的核心组件,负责全高度、全方位侦测。它能在300公里范围内同时追踪上百个目标,是俄军防空体系的“大脑”。失去它,S-400系统的反应速度和拦截精度都将大打折扣。
另一部被摧毁的尼波U雷达同样关键。这是一种在甚高频段工作的远程预警雷达,探测距离超过600公里,能够追踪高速导弹与隐身目标。每套系统造价约在1亿美元左右。
至于P18雷达,虽然是上世纪70年代的老型号,但在俄军装备短缺的情况下,依然在承担重要的早期预警任务。如今它被炸毁,也意味着俄军不得不依赖更老旧、更脆弱的设备来维持防线。
这些雷达系统并不只是昂贵的“硬件”,它们的毁灭象征着俄军情报链条的崩裂。正如乌方在通报中写道:“幽灵们正在狩猎敌人的眼睛。”
三、一连串精准打击:从克里米亚到赫尔松这并不是乌克兰第一次对俄军雷达下手。
仅在十月下旬的短短一周内,GUR连续宣布三起类似行动:
10月23日–24日:乌军在扎波罗热、赫尔松和克里米亚地区摧毁了两部尼波雷达和一套“山毛榉-M3”防空系统。10月20日:乌方确认摧毁了位于克里米亚占科伊机场的一部“沃尔代”雷达——这种雷达专为探测无人机而设计,单价约500万美元,却未能发现来袭的无人机。9月底,幽灵部队深入克里米亚,摧毁了塞瓦斯托波尔附近卡恰空军基地的两架安-26运输机和两部海岸雷达。9月30日,乌特种作战部队再次命中S-400防空系统的雷达站。从时间线看,这已不仅仅是零星打击,而是一场系统性、持续性的“雷达清除行动”。乌克兰正用一架架无人机,一次次地削掉俄军在克里米亚的“眼睛”,让半岛逐步陷入监视盲区。

从技术角度看,这些袭击暴露出俄军防空体系的致命缺陷。
理论上,S-400、尼波系列雷达应能在数百公里外发现并锁定来袭无人机,但现实却是这些昂贵系统频频“失明”。
原因有三:
1.雷达对低空、低可视截面无人机的灵敏度不足。这些小型无人机往往由碳纤维制成,反射信号极低。2. 指挥反应链条太慢。在发现目标与发射拦截导弹之间的几秒延迟,足以让无人机撞上目标。3. 电子干扰与多目标饱和。乌军往往同时释放多架无人机,造成雷达信号“拥堵”,使俄防空系统迷失。
于是,几十万美元、甚至几千美元的无人机,就能摧毁价值数千万的高科技设备。这种极端的“成本不对称”,正成为乌克兰在消耗战中最大的优势。
五、经济与心理的双重打击雷达毁了可以修,但修不起。
俄方每失去一部高端雷达,就要花上几千万美元与数月时间才能补齐。如今卢布持续贬值、燃料紧张、军事预算吃紧,克里姆林宫根本无力在克里米亚大规模重建防空网络。
另一方面,这些“看不见敌人”的防空部队也在心理上遭受重创。曾被宣传为世界最强的S-400系统,如今频频被廉价无人机突破,令俄国内外舆论质疑其真实效能。
乌克兰媒体甚至戏称:“俄罗斯的天空越来越安静——因为他们的雷达都没声音了。”

从战术层面看,这是一场非对称战争的典型样本。
乌克兰不再依赖昂贵导弹或战机,而是用大量无人机从根本上削弱俄方的防御结构。
从战略层面看,这些行动正在为乌克兰的下一步——收复克里米亚——创造条件。
每摧毁一部雷达,就等于在俄军的防空体系中撕开一个缺口;当这些缺口连成一条“盲区走廊”,乌克兰的导弹和无人机便能穿过防线,精准打击俄方指挥中心、燃料库与后勤基地。
据乌军一名退役军官透露,如今克里米亚部分地区的防空覆盖已大幅下降,出现了所谓“无人机通行走廊”——俄军无法实时监控空域,大量目标暴露无遗。
这意味着:克里米亚的防线正在被“悄悄拆除”。

幽灵部队的行动,象征着现代战争的一个转折点——
不是钢铁洪流的碰撞,而是算法与精准的小型打击在决定战局。
乌克兰正在用低成本、高效率的无人机,逐步让俄罗斯在克里米亚“看不见”“防不住”,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信息与感知之战”。
当俄军失去了预警,也就失去了防御时间。
当防空系统失明,克里米亚的天空就不再属于俄罗斯。
未来数月,我们或许会看到更多类似的新闻——
更多雷达燃烧、更多防空阵地沉默。
而乌克兰通向克里米亚的道路,正是在这一场场“致盲行动”中,一寸一寸地被照亮。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