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普义

学书之路,非仅笔墨技巧之积累,更是心灵与古贤对话,汲取风骨与神韵的旅程。
初涉书海,当以风韵为舟,扬帆远航。智永之书,温润如玉,笔画间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雅致;虞世南之字,则如深山幽兰,清雅脱俗,散发着淡淡的文人气息;褚遂良之作,更是灵动飘逸,仿佛山间清风,拂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此三家之书,皆以风韵见长,学之可养性灵,使笔下之字,不落俗套,自有一番风流态度。
然书道非止于风韵,更需沉着稳健,以筑根基。欧阳询之书,结构严谨,笔力遒劲,如将军列阵,气势磅礴;李邕之作,则骨力洞达,意态纵横,似山间猛虎,威猛而不失灵动;徐浩之字,丰腴厚重,力透纸背,犹如江河奔腾,势不可挡。至于颜真卿、柳公权,二者皆为楷书大家,颜体雄浑,柳体清刚,皆为后世所宗。张从申、苏灵芝之书,亦各具特色,或古朴或秀逸,皆为书道中之瑰宝。学此诸家,可使笔下之字,沉稳而不失灵动,刚劲而不失柔美。
然学书之路,亦需谨慎择师,勿为邪风所侵。米芾之书,虽创新独到,然其结体离奇,非初学者所能驾驭。若过早涉足,恐会陷入恶道,失却书法之本真。故学书之初,当以古贤为范,循序渐进,待笔下功夫扎实之后,再图创新变法,方为正道。
总之,学书之道,在于择古贤之风,铸己之魂。以风韵为舟,以沉着为帆,于书法艺术之海洋中乘风破浪,探寻那片属于自己的艺术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