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红灯记》李铁梅,从结婚到丈夫去世,仅4个月,83岁近况如何?

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文|避寒编辑|避寒19
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避寒

编辑|避寒

1967年那个冬天,刘长瑜穿着新娘装走进婚姻,四个月后,她穿着黑色衣服送走了丈夫,这个速度快得让所有人措手不及。

丧夫之痛没把她击垮,她反而在舞台上塑造出了最让人难忘的李铁梅,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婚后第四个月,一切急转直下

结婚这件事,刘长瑜其实是被逼的。

不是父母逼,是环境逼。1967年初,京剧院里到处贴着她的大字报,说她是"黑尖子""黑苗子",走到哪儿都有人指指点点。她需要一个依靠,需要有个人站在她这边。

那个男人是剧团的老生演员,两人算是自由恋爱,感情不错,婚礼办得很低调,来的人不多。

婚后的日子过得挺平淡,早上一起吃饭,晚上各自练功,丈夫偶尔会咳嗽,夜里咳得厉害。刘长瑜听着不对劲,劝他去医院看看,丈夫摆摆手:"老毛病了,没事。"

这个"没事",拖了两个多月。

有天刘长瑜去上班,丈夫一个人在家,突然觉得胸闷得喘不上气,像煤气中毒似的。他这才慌了,自己打车去了医院。

医生看他又黄又瘦,问了句:"还有哪里不舒服?"

"咳嗽。"

X光片出来,医生脸色变了,肺上长了个东西,得赶紧转院。

阜外医院的诊断书上写着肺部肿瘤,需要立即手术。

刘长瑜拿着诊断书,手抖得厉害,她才24岁,刚结婚三个月,怎么就摊上这种事?

手术做了,医生说切得很干净,让回家好好养着。

两周后,癌细胞扩散了。

从肺部扩散到全身,速度快得吓人,医生说这种情况很少见,扩散速度这么快的,基本没救了。

刘长瑜不信,她到处打听偏方,听说哪里有治癌症的方子就往哪儿跑。北京郊区的老中医、天津的祖传秘方、甚至河北农村的土办法,她都试过。

没用,一点用都没有。

丈夫一天比一天瘦,脸色越来越黄,说话都费劲,只能躺在床上。刘长瑜每天下班就往医院跑,看着丈夫一点点衰弱下去。

结婚第四个月,丈夫走了。

从确诊到去世,总共一个半月,快得像一场梦。

替补上场,用悲痛演活李铁梅

人都说她命不好。

年纪轻轻守寡,这辈子算是毁了,刘长瑜自己也这么觉得。她把自己关在家里,看着丈夫留下的衣服发呆。

但京剧院不给她时间悲伤。

《红灯记》正在紧张排练,原定演李铁梅的杜近芳出国了,回不来,剧院领导找到刘长瑜:"你来演。"

刘长瑜摇头:"我演不了。"

"必须演,没别人了。"

这话说得很直白,不是商量,是命令,刘长瑜就这么硬着头皮上了。

排练厅里,她一遍遍练着李铁梅的动作,举红灯、甩辫子、唱念做打,每个细节都要抠到位。累了就歇一会儿,歇够了继续练。

同事们看她的眼神很复杂,有同情,有好奇,也有看热闹的。毕竟刚死了丈夫就来排戏,这事儿传出去不好听。

刘长瑜不管,她需要一件事来填满自己,需要一个理由让自己活下去。

导演阿甲看出她的状态不对,有天排练结束,他把刘长瑜叫到一边:"你现在这个状态,正好能理解李铁梅。"

刘长瑜愣住了。

"李铁梅是什么人?风里生来雨里长,她没见过好日子,从小就在苦难里打滚,你现在的痛苦,正好能让你明白这个角色。"

这话点醒了刘长瑜,她开始重新琢磨李铁梅这个人物。十七岁的少女,看着爹爹被抓走,看着奶奶受刑,她得有多坚强,才能扛住这些?

刘长瑜突然明白了,李铁梅的坚强,不是天生的,是被逼出来的。

她开始往郊区农村跑,住在老大娘家里,每天天没亮就起来提水、劈柴、做饭,手上磨出了泡,腰也累得直不起来。

老大娘问她:"姑娘,你这是图啥呀?"

"我想知道苦日子是什么滋味。"

老大娘叹口气:"苦日子就是这样,天天熬,熬不下去也得熬。"

这话刘长瑜记住了。

1964年国庆节,《红灯记》首演,刘长瑜站在舞台上,手里举着红灯,那一刻,她不是刘长瑜,是李铁梅。

台下掌声雷动。

散场后,很多观众围着她要签名,有个老大爷拉着她的手说:"姑娘,你演得太像了,我好像看见了当年那些送情报的孩子。"

刘长瑜眼眶红了,她没想到,自己的痛苦能变成舞台上的力量。

舞台上的父女,台下的陌生人

红了,彻底红了。

1970年,《红灯记》拍成电影,全国放映。刘长瑜的剧照被印成年画,贴进千家万户,走在大街上,经常有人认出她来。

这种红,带着代价。

她的家庭背景被翻了出来,父亲周大文曾任北平市市长,和张学良是把兄弟,这种出身,在当时是个麻烦。

团长钱浩亮多次找上级反映:"刘长瑜出身有问题,不适合演李铁梅。"

上级让他找替代的人。

钱浩亮找了,先是让自己妻子曲素英演,不合适,又让李维康试,还是不行。最后把杜近芳请回来,结果观众都说没有刘长瑜演得好。

折腾了一圈,还是得用刘长瑜。

舞台上,钱浩亮演李玉和,刘长瑜演李铁梅。两人是父女关系,配合得天衣无缝,但走下舞台,两人几乎不说话。

刘长瑜排完戏,就被叫去写检查,一写就是好几页纸,写自己的家庭出身,写自己的思想问题。她不明白,自己又没害过人,连坏心眼都没有,为什么要这样对她?

更难受的是,白继云也受了牵连。

白继云是她的第二任丈夫,两人1968年结婚,1973年生了儿子。白继云本来是武戏演员,功夫底子好,因为娶了刘长瑜,很多演出机会都没了,只能在团里做武术指导。

白继云不怪她,他知道妻子不容易,每天排戏到很晚,回家还要照顾孩子。他从来不抱怨,只是默默做好后勤工作。

有次排戏,刘长瑜累得晕倒在舞台上,白继云抱着她往医院跑,一边跑一边哭:"你这是要命啊。"

刘长瑜醒过来,第一句话是:"戏排完了吗?"

白继云没说话,眼泪掉下来了。

日子就这么熬着,刘长瑜白天排戏演出,晚上回家带孩子。儿子三个多月就断了奶,她怕身材走形影响舞台形象。孩子瘦得皮包骨,她心疼得直掉泪。

这种日子一过就是好几年,直到四十多年后,刘长瑜才明白钱浩亮当年的用心。

有位领导点她:"如果钱浩亮真想整你,你还能站在舞台上吗?以他当时的地位,一句话就能让你彻底完蛋。"

刘长瑜愣住了。

她想起来,那些年虽然团里批她,她的演出从来没停过。批判只限于京剧院内部,从来没扩散到社会上。

这叫"明批暗保"。

2015年,钱浩亮去世,葬礼上,刘长瑜哭得站不住。她对着钱浩亮的遗像说:"师哥,我对不住你,我不懂,我真的不懂。"

曲素英过来扶住她:"他知道,他一直都知道。"

八十岁了,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2022年重阳节,刘长瑜上了河南卫视的节目。

80岁的她,腰板笔直,眼睛亮得像年轻时候,主持人问她:"这么大年纪了,还能唱吗?"

刘长瑜笑了:"不能唱了,但能教。"

她现在的主要工作,是带学生,国家京剧院的排练厅里,经常能看见她的身影。她坐在椅子上,看学生们练功,哪个动作不对,她会站起来示范。

学生们都怕她。

不是怕她凶,是怕辜负她的期望,刘长瑜教戏很严格,一个眼神不对就要重来。有个学生练"表花"那段戏,连续练了三天,嗓子都哑了。

刘长瑜说:"当年我也是这么过来的,想学好戏,就得吃苦。"

她培养的学生,基本都是国家一级演员。有两个还拿了梅花奖。每次学生获奖,刘长瑜比自己得奖还高兴。

家里,白继云在做饭,两人结婚五十多年,早就是老伴了。白继云腿脚不太好,走路有点瘸,当年练功摔的,落下了病根。

儿子没继承父母的衣钵,他没上大学,也没学京剧,就是个普通上班族。刘长瑜说起儿子,脸上带着笑:"他过得挺好的,这就够了。"

儿子喜欢拉二胡,周末会去公园,找个角落拉上几曲,围观的人不少,都说拉得好。

有人认出他是刘长瑜的儿子,问他:"怎么不学京剧?"

他笑笑:"我妈说过,喜欢什么就做什么,不用非得跟着她走。"

这话是真的,刘长瑜从来没逼过儿子学戏,她知道舞台上的光鲜,背后是什么滋味。

现在的刘长瑜,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偶尔参加个活动,也是跟京剧有关的。她不喜欢热闹,更喜欢安静地过日子。

白继云身体不太好,需要人照顾,刘长瑜每天早上六点起床,给他做早饭,两个人坐在餐桌前,慢慢吃,慢慢聊。

"你说这辈子,值不值?"白继云有次问她。

刘长瑜想了想:"值,苦是吃了不少,但也没白吃。"

她看着窗外,北京的天空很蓝,阳光洒进来,暖洋洋的。

李铁梅那个角色,她演了一辈子,舞台上演了几十年,生活里也在演。从少女演到老太太,从悲痛演到平静。

但现在,她不想再演了,她就想做回刘长瑜,做个普通的老太太。陪着老伴,看着儿子,教教学生,这样挺好。

有人问她,如果重来一次,还会选择京剧吗?

刘长瑜没犹豫:"会,京剧给了我一切,也拿走了我很多东西,这笔账算不清,也不用算。"

她站起来,走到窗边,外面有孩子在唱戏,稚嫩的声音传进来。

刘长瑜笑了。

参考资料:

1. 人民日报《"李铁梅"的爱恨情仇》(2010年9月1日)

2. 百度百科"刘长瑜"词条(官方认证内容)

3. 维基百科"刘长瑜"词条(2024年12月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