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间,中日的交锋点从海上礁石扩大到海峡主权,中国的应对方式也从民间情绪宣泄升级为制度性反制

2012年9月,日本政府执意将中国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国有化”,引发中国民众强烈反应。短短几小时,中国门户网站上网友表达“钓鱼岛是中国的”帖子就超过一千二百万个。
与此同时,全国多个城市爆发反日游行示威,甚至出现了针对日系品牌产品和商户的打、砸、抢等极端事件。
十三年后的2025年,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国会公然发表涉台错误言论,暗示可能武力介入台海局势,引发中方强烈抗议。中方随后发布留学预警和赴日提醒。对比两次事件,中国的应对策略已然发生深刻变化。
01 两次争端,性质升级与应对方式的转变
2012年的钓鱼岛争端,日方不顾中方反对,与所谓“土地所有者”签订了购买钓鱼岛中三个岛的合同中国民众表达了强烈愤慨,南京大学学生路畅当时表示:“日本想要收购钓鱼岛的做法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这是中国人绝对不能容忍的。”当时出现了不理性的行为。据湖南省纪委干部透露,某市拘留的47名参与打砸的青年中,有12人不知道钓鱼岛在哪里。这些极端行为背后反映的不仅是民族情绪,还有社会深层次矛盾
2025年,高市早苗的错误言论则直接挑战中国核心利益。她称“台湾有事”可能属于“存亡危机事态”,暗示可能行使集体自卫权。这不仅违背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精神,更是对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粗暴践踏。
中方此次回应迅速而系统:教育部发布留学预警,外交部门提醒中国公民避免前往日本,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明确表示:“如日方胆敢武力介入台海局势,将构成侵略行为,中方必将迎头痛击!”
02 民间反应,从情绪宣泄到理性坚定
2012年,中国民间保钓情绪高涨,但也出现了非理性行为。社科院2013年《社会蓝皮书》指出,2012年的爱国主义与2008年北京奥运之年有所不同,网民表现出更多“压抑、憋屈和愤怒”。
当时,两岸民众对保卫钓鱼岛态度积极。调查显示,90.8%的大陆受访者支持采取各种手段包括军事手段保卫钓鱼岛主权,台湾受访者中这一比例也达到41.2%。过八成大陆受访者和过半台湾受访者支持两岸联合保钓。
2025年,面对更高层级的挑衅,中国民间反应却更为理性。没有出现大规模反日游行,更没有打砸抢事件。这种转变体现了中国民众的成熟,也反映了国家自信的提升。
日本龙谷大学教授松岛泰胜分析,中国过去的克制是出于维护双边关系大局,但高市早苗的言论已触碰中国的核心利益,“北京不可能对此视而不见”。
03 实力对比,中日力量平衡的历史性转变
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逐渐低调的背后,是中日实力对比的根本性变化。十年前,中国GDP刚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今中国GDP已超日本三倍。
中国海军力量也实现跨越式增长。辽宁舰、山东舰、福建舰三艘航母相继入列,海警力量大幅增强。自2012年起,中国海警在钓鱼岛海域的巡航已常态化。
到2025年,中国海警已实现298天连续在钓鱼岛海域出现,日本船只只能绕行。过去日本巡逻艇还敢用水炮对峙,而今只能远距离监视
2025年8月,中国海警依法驱离非法进入我钓鱼岛领海的日本船只后,日本政府的反应异常低调,没有外交抗议,没有媒体炒作。这种沉默与2012年在联合国大会上高声控诉形成鲜明对比。
日本资深军事记者布施祐仁指出,日本近年来持续强化军备,但其所谓的“安保三文件”只谈准备战争,不谈避免战争。
04 国际策略,从寻求支持到独立自主2012年,日本极力寻求国际支持。安倍晋三2013年在美国智库演讲,标题“日本归来”,副标题直奔钓鱼岛,演讲稿译成多语种在东盟和G7会议上传播。但这一努力收效甚微。法国外交部表示不愿卷入,美国国务院则打太极称“不持立场”。谷歌地图标注“中国钓鱼岛”,日本大使馆多次抗议无果。
到2025年,日本试图拉拢盟友对抗中国的策略已被证明失败。美国嘴上说《美日安保条约》适用钓鱼岛,但从未承诺会派兵协防。日本网友甚至吐槽,“美国人只会卖武器,我们冲锋他们看戏”
中国则坚持用自己的方式维护主权。不争口舌之快,而是通过实际行动巩固存在。中国海警的常态化巡航,使得钓鱼岛及其周边海域的实际控制权日益稳固。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所特聘研究员项昊宇表示,经济合作一直是中日关系的压舱石。如果日本执政当局的敌意和对抗性,开始严重侵蚀和破坏两国间正常的经贸与民间交流,造成的影响将会更加深远。
从2012年到2025年,日本从高调挑衅转向低调应对。2015年后,日本官方文件开始淡化“尖阁诸岛”表述,外交场合不再主动提及钓鱼岛问题。
2025年的日本防卫白皮书中,关于钓鱼岛的内容已经“简短得可怜”
随着中国海警船在钓鱼岛海域的常态化巡航,中国已逐步掌握主动权。日本早稻田大学客座教授高野孟指出,近年来日本媒体不仅未纠正错误观点,反而持续炒作“中国威胁论”,为扩军寻找借口。
从钓鱼岛到台湾问题,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坚定不移,但方式方法已更为成熟、自信且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