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普义

有言流传:“草书千字,不抵行草十字;行草十字,不如真书一字。”此语初闻似悖常理,细品则觉其中深意,引人深思书道之真谛。
草书,以其狂放不羁、笔走龙蛇之姿,历来为文人墨客所钟爱。它似狂风骤雨,一气呵成,千字铺陈,尽显书写者之豪情与才情。然,草书之美,在于其形之飞扬,神之奔放,却往往易失于规矩,流于浮华。千字草书,虽气势磅礴,若缺乏内在之骨力与神韵,不过徒有其表,难以触及书道之精髓。
转而观行草,乃草书与行书之交融,既有草书之灵动,又不失行书之流畅。十字行草,字字独立,又相互呼应,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它要求书写者在速度与力度之间找到完美平衡,既要保持草书的自由奔放,又要融入行书的稳健与内敛。然而,即便如此,行草虽佳,仍未能完全摆脱草书之随意,其内在之深度与广度,尚有待挖掘。
再论真书,即楷书,乃书道之基石,规矩森严,笔笔清晰。一字真书,虽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无穷奥妙。它要求书写者心无旁骛,笔笔到位,每一笔都需经过深思熟虑,方能成就一字之完美。真书之美,在于其严谨与工整,更在于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底蕴与精神追求。一字真书,不仅是文字之记录,更是书写者心境与修养的直接体现。
言“草至易而真至难”,实则是对书道深浅之辨的深刻洞察。草书虽看似自由奔放,实则易入歧途,失于浮躁;真书虽规矩森严,却能锤炼书写者之心性,使其于平凡中见真章。真知书者,非仅追求形式之美,更注重内在之修养与精神的升华。他们深知,书道之真谛,不在于笔走龙蛇之快,而在于心手合一之境;不在于字形之美观,而在于气韵生动之神。
故曰,草书千字,虽气势恢宏,若失于规矩,终难入书道之门;行草十字,虽灵动流畅,若缺内在之骨力,亦不过浮光掠影;唯真书一字,规矩森严,却能锤炼心性,触及书道之精髓。真知书者,当以真书为基,行草为辅,草书为趣,方能于书海之中,寻得那片属于自己的宁静与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