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人的观念是:考个师范,毕业当老师,一辈子就稳了!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普通师范院校毕业,早已不等于“上岸”,这仅仅代表拥有了加入残酷“竞争游戏”的入场券。在这场游戏中,有三道“炼狱级”的关卡,像三座无情的大山,横亘在每一位心怀教师梦的普通毕业生面前,不动声色地筛掉了大批满怀热忱、无比努力的年轻人。

第一关:准入证的“通货膨胀”——教师资格证,从“毕业赠品”到“淘汰赛”
许多人对师范生的认知,还停留在“毕业即发证”的旧时代。可是这张曾经的“毕业赠品”如今则成为了第一道高高的门槛。
改革后,绝大部分师范生需要和非师范生一样,参加全国统一的教师资格考试。它分为笔试和面试,笔试涉及“综合素质”和“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庞杂;面试比较玄学,短短十几分钟的试讲与答辩,不仅考察专业功底,更考验临场应变、语言仪态,甚至是那一点难以言说的“教师气场”。任何一环的失利,都意味着前功尽弃,卷土重来。
虽然部分顶尖师范院校的优秀学生可以通过本校组织的教育教学能力考核来获取证书,不需要参加国考,但这绝非“躺平可得”,校内考核的标准往往更高、更严苛,它本质上是一场精英内部的“选拔赛”。能走通这条路的人,本就是金字塔尖的少数。
第二关:编制的“独木桥之战”——千军万马,争夺一个渺茫的希望
如果足够幸运,成功闯过了第一关,那么迎来到就是真正的“主战场”——教师招聘考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考编”。
受人口出生率变化的长远影响,未来中小学对新增教师的需求会逐步放缓。然而竞争者却是“爆炸式”涌入,每年数百万的师范毕业生,加上“双减”政策后从教培行业分流的大量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以及大量寻求稳定的跨专业考生,共同汇成了一支望不到尽头的考编大军。
在考编这个通道中,“百人抢一岗”是常见现象,大家面对的不再是同校的同学,而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卷王”。我们在这座独木桥上走的每一步,都踩着无数人的叹息。
另外,也不是所有的师范毕业生都有资格报考编制。现在学历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贬值”。在一线城市的招聘公告里,小学教师岗要求硕士起步,顶尖中学的招聘名单上更是清北复交博士扎堆。这种“学历内卷”带来的是无形的压力,因为许多普通师范院校本科生,在报名阶段就被无情Pass掉了。
第三关:综合能力的“无形壁垒”——会考试,不等于就能“上岸”
过了笔试,还有面试。面试考察的是一种难以量化的“综合能力”,也是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无形壁垒”。
面试中的试讲,要求在极短时间内设计出一堂完整的、有吸引力的课程,板书、互动、教态、情绪感染力,都在考官的审视之下。这背后,是教学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掌控能力的综合体现。
很多人拼尽全力,通过了笔试,却一次又一次在面试中“惜败”,并非他们不够优秀,只是在这场优中选优的对决中,总有综合实力更“亮眼”的人。
简而言之,心怀梦想的年轻人需要清醒、理性地看待“编制”这个东西,要认识到获取它是非常的艰难,并为此付出200%的努力。但也不能把考编当成是实现教育理想的唯一途径。教师的价值,在于传道授业解惑,在于点亮孩子们的眼睛。在公立学校之外,依然有广阔的天地可以施展才华。
今日话题:你参加过编制考试吗?你当年考试的成绩怎么样?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小王老师教育课堂
(图片来源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