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联糖日特辑:优唐糖友的控糖微光,照见生活新可能

指尖扎针时的犹豫、半夜手麻醒的慌张、想旅行却怕低血糖的纠结…… 对糖友来说,这些细碎的困扰,曾像一层薄雾,笼着生活的光亮

指尖扎针时的犹豫、半夜手麻醒的慌张、想旅行却怕低血糖的纠结…… 对糖友来说,这些细碎的困扰,曾像一层薄雾,笼着生活的光亮。

而在 19 届联合国糖尿病日(联糖日)到来之际,优唐健康里一群糖友,却用自己的故事,把这层雾吹散了 —— 他们中有人让手麻消失、糖化达标,有人从 “宅家” 走向全国,有人靠线上守护稳住血糖,更有人在同伴陪伴中找回自信。

张阿姨的 “小袜子”:

从手麻难忍到指尖生暖

UTON

62 岁的张阿姨攥着刚织好的米白色小袜子,眼角笑出了细纹。“去年这时候,手麻得连针都捏不住,织两行就掉针,现在给孙子织小袜子,一天能织一双!” 她的变化,藏在优唐并发症管理的细节里。

刚加入时,张阿姨空腹血糖常超 9mmol/L,双手麻木还总半夜疼醒,检查发现有早期周围神经病变和动脉粥样硬化。

优唐医护团队没只盯着血糖,而是联合营养师调整 “控糖餐”;运动师为她定制计划;坚持做物理理疗。3 个月后,手麻减轻;半年复查,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连久坐后的头晕都少了。“现在拎着菜篮走两站路不费劲,这都是实实在在的好。”

李叔叔的 “血糖册”:

糖化 9.2% 到 6.5% 的踏实

UTON

55 岁的李叔叔掏出手机,翻开密密麻麻的血糖记录册,每页都画着小对勾。“去年糖化 9.2%,医生说长期这么高会伤肾伤眼,我当时就慌了” 。

加入优唐后,“三师共管” 成了他的 “控糖靠山”:内分泌医生根据他的肝肾功能精准调药,避免盲目加量;营养师教他 “主食替换法”—— 把 100g 白面馒头换成 120g 杂粮馒头;健康管理师每周视频随访,纠正他 “只测空腹血糖、不测餐后” 的误区。

“现在三餐后 2 小时血糖都稳在 7.8mmol/L 以下,上个月糖化血红蛋白降到 6.5%,刚好达到糖尿病患者理想控制范围!”

王姐的 “旅游照”:

从宅家到走遍全国的勇气

UTON

48 岁的王姐手机相册里,藏着一整个 “中国地图”:蓝月谷边飘着民族风裙子的背影、西安城墙上比着 “耶” 的笑脸、桂林竹筏上迎着风的挥手……“你敢信?两年前我连回 30 公里外的娘家都不敢,就怕路上低血糖没人管” 。

优唐团队知道后,专门为她做了 “出行控糖方案”:帮她备上便携血糖仪和急救糖,教她用动态血糖仪实时监测血糖波动,还把互联网医院置顶(24 小时有医生回复)。“第一次去丽江,每天早中晚发血糖数据给健康管理师,吃纳西粑粑就多配一盘炒青菜,7 天血糖没超过 8mmol/L” !

现在王姐的手机壳上贴着一张小纸条,写着 “控糖不控生活”,“下个月还想去海南,管好血糖,想去哪就去哪。”

赵叔的 “手机问诊”:

山区糖友的线上守护

UTON

今年 60 岁的赵叔,以前最愁的就是去医院 —— 从家到县城医院要坐两小时班车,遇上雨天路滑,根本出不了门。

有一次他觉得 “吃药没用”,擅自停了降糖药,结果一周后血糖飙到 13mmol/L,头晕得站不稳,还是邻居帮忙送的医。“现在不用折腾了,手机就能找医生。” 赵叔点开优唐 APP,熟练地找到 “视频问诊”,5 分钟就接通了内分泌科医生的电话。

“互联网医院就像把医生请回了家,方便又放心,再也不怕耽误看病了。” 赵叔说着,给手机充上电,屏幕上还留着刚传完的当天血糖数据 ——6.3mmol/L,刚好在正常范围。

陈姐的 “笔记本”:

从自卑到领唱的自信

UTON

52 岁的陈姐,以前总把糖尿病当成 “见不得人的事”—— 确诊后不敢跟邻居说,优唐的直播课她看了半个月,都没敢发言。

直到有一次直播,老师讲 “控好糖的人,比很多健康人还懂生活”。从那以后,陈姐每天准时看优唐直播,笔记本上记满了知识点:“血糖高别慌,先看吃了啥、动了没”“运动要循序渐进,刚开始每天 10 分钟,慢慢加到 30 分钟”“心情差也会影响血糖,多跟人聊聊天”……

更让她开心的是优唐俱乐部的活动 —— 上个月俱乐部组织合唱比赛,她鼓起勇气报名,最后站在队伍前面当领唱,唱的《我相信》赢得了满堂彩。

这些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却藏着每一位糖友最真实的努力 —— 从怕血糖高到会控血糖,从怕麻烦别人到敢拥抱生活,从一个人焦虑到一群人互助。

19 届联糖日,我们想告诉每一位糖友:糖尿病从不是人生的 “拦路虎”,而是在提醒我们要健康生活。

未来,优唐会继续陪着每一位糖友,把控糖的每一步走稳,把生活的每一刻过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