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段时间了解到一份数据,据统计局公布,北方某一线城市,住宿业上半年平均每月净利润6178元,意味着酒店老板们投入了数百、上千万的资金,承担着全部风险,最后每月的回报,还不如一个前台的工资。这或许是市场开出的,一个最现实的玩笑。

▲北京市2025年1-6月住宿业统计报告
表面上看,朋友圈里偶尔还有同行发着推广海报、套餐预告,平台上各种促销也看似热闹。
可关掉屏幕,现实是无数老板对着账本彻夜难眠,是前台员工守着电话却等不来几个预订,是保洁阿姨排班减少、公共区域灯光调暗的无奈。
我们到底怎么了?
不是我们不努力,是这世界,变得太快。
客人变了。
他们不再为“星级”买单,不再迷信“标准”。他们宁愿去郊外露营,在房车里看星星,甚至把电车后座当床——也不愿再走进千篇一律的酒店房间。我们提供的“安心睡眠”,在他们眼里,成了“无聊”“刻板”的代名词。

▲电车平铺休息 | 图源:小红书
我们卷疯了。你打八折,我打七五折;你送早餐,我送接机。结果呢?谁也没多赚,只是把行业的血一点点放干。
更讽刺的是,我们拼死拼活,最后发现是在给平台打工。每一笔订单,佣金抽走十几块、几十块——我们像田里的老黄牛,辛辛苦苦,收成却被渠道轻轻松松拿走。
成本呢?它从没对我们手软。房租、人工、水电……哪一样能省?空调不能关,热水不能停,人不能随便裁。收入的口袋越收越紧,支出的闸门却从未合上。利润,就这么被活活挤干。
我们不是没想过改变。
可改变,谈何容易?
但,难道就这样认命吗?
不。我们不能再只卖“一张床”,我们要卖“一段时光”。一楼可以是咖啡馆,顶楼可以是小酒馆,周末还能办一场市集或展览。——让客人不是为了睡一觉而来,而是为了一段体验、一种生活而来。

▲图源:小红书
我们不能再讨好所有人,而要成为一小部分人的“心头好”。亲子、宠物、电竞……做深一个圈子,做透一群人。
更要逐步摆脱对流量的完全依赖。用心经营自己的会员体系、社群和直连渠道,把客人留在自己手里。哪怕慢一点,但稳。
6178元,是一记重锤,也是一次觉醒。
它敲醒我们:那个靠地段、靠星级、靠渠道就能躺赚的时代,彻底结束了。但也许,这才是重新开始的契机——谁能率先转型,谁就能在下一个周期里站稳。
这条路很难,但我们别无选择。
酒店人,擦掉无奈的汗,看清脚下的路,继续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