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文:
近年来,随着健康饮食理念的普及“双碳”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植物基食品崭露头角,植物基行业发展前景广阔。与此同时,植物基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较为明显的瓶颈,比如国民饮食习惯中对动物蛋白的偏好,植物基产品营养价值在全民领域的科普度、认可度尚且较低,以植物肉为代表的植物基食品豆腥味较重、适口性较差,植物肉食品生产加工工艺水平较低等仍是当下制约植物肉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图片说明:济南市医养健康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莅临活动现场
王爱武教授: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豆

图片说明:王爱武教授做专题报告
针对当下国民膳食结构不平衡这一问题,王教授向大家介绍到,人们的健康来自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而合理膳食,合理的膳食方式,应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合理搭配动物性食物。在当下饮食环境下,国人应尤其注重谷类、大豆类食物的摄取。为便于大家理解,王教授还向大家介绍了以大豆、青稞为代表的植物的营养价值,并现场向大家教授了“三分法”搭配一餐均衡膳食及“五指法”营养配餐。
孙洪福博士:如果不把慢性病管理好,健康中国的梦想难以实现

图片说明:王爱武教授做专题报告
针对以上问题,孙博士从营养学角度指出,慢性病预防是“健康中国“的核心内容”,从营养角度来看,其健康管理的关键是“合理”,以“合理的膳食调度、合理的膳食制度、合理的烹调方式”改善居民膳食结构问题,是降低国人慢性疾病风险基本原则。另外,针对目前国民动物肉摄取偏好这一现象,孙博士指出,肉制品含有较高比例的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这与心血管疾病、高胆固醇等疾病密切相关;而以大豆及其制品为代表的植物基食品,在能量供应、蛋白质含量方面与动物肉不相上下,同时其与动物肉相比脂肪含量低、膳食纤维含量高的特点,让植物基食品在应对慢性病风险方面具备优势。
刘新旗教授:符合国人饮食习惯的植物肉,才能真正得到中国消费市场的认可
数据显示,全球50%草地、70%大豆、20%淡水用于肉制品生产,而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全球15%的温室气体排放,超过所有车辆、飞机等温室气体排放总和,畜禽养殖污染是环境保护的最大难题之一;与此同时,动物在生长中仅摄入饲料的1/4蛋白成为食物走向餐桌,其余3/4则由于动物在成长过程中的生物转化无法获取,到2050年,肉制品市场需求缺口将达到3800万吨。
2022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植物基食品作为落实“大食物观”的重要抓手,是未来食品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面对植物基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新旗教授表示:植物基食品风味和质构提升是提高植物蛋白食品品质的关键所在,二者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在中国的传统饮食环境下,植物肉想要真正走向大众餐桌,成为日常消费选择,还需要技术上的更多突破。

图片说明:刘新旗教授做专题报告
目前,新的生产加工技术和应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是植物基研究领域的研究重点。在刚刚结束不久的新素食植物肉科学技术成果评价会上,新素食与北京工商大学共同完成的“中国特色植物肉加工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创建的多级湿法挤压技术、植物肉生物酶高压场耦合重构技术、大豆蛋白质与多糖凝胶的块状模拟脂肪、肉皮加工技术因较好地改善了这一问题,通过国际领先评定。经刘教授介绍,通过上述技术加工而制成的植物蛋白肉,肉块大、口感多汁细嫩、植物组织蛋纤维中充满脂肪、结构粘结牢固,可以较好解决现有加工方法下植物蛋白替代肉干涩、不能入味,且粘合性不好、切片后容易断裂等缺点。
创新藏地植物基:“纳美曲桑青稞植素蛋白肉系列”走上餐桌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论坛还特别推出了一组借助上述新技术开发的新产品——纳美曲桑青稞植素蛋白肉系列。这款产品以青稞粉为原料,将独特的藏地特色与先进的植物基加工工艺进行融合,为植物肉食品原料创新带来新的可能。
纳美曲桑青稞植素蛋白肉系列产品在融合植物基食品创新理念的基础上,尤其注重营养均衡和健康养生,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配方设计使得产品在外观、口感、营养和烹饪适应性上与传统肉类产品更为接近。同时,该系列产品严格遵循植物基理念,不含任何动物成分和人工色素、调味剂和防腐剂等人工添加剂,可更好地满足消费者追求健康、绿色、环保的需求。

总结
本次植物基论坛的成功举办,为行业专家们提供了一个分享经验、探讨以植物基未来发展的重要平台,对于促进植物基食品的发展、推动健康饮食的普及起到了积极作用。我们期待着更多的行业专家、企业家和学者加入到植物基食品的研究和创新中,共同助力植物基食品行业进一步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