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解密:从斗寒图反观四十回里竟然也有类似真文本
前文解读了红楼梦真本只有八十回,后面的基本上都是续写的,没有一个字属于红楼梦。传统意义的所谓的通行版有一百二十回,那些前
前文解读了红楼梦真本只有八十回,后面的基本上都是续写的,没有一个字属于红楼梦。传统意义的所谓的通行版有一百二十回,那些前八十回是曹公的原笔原意,而后四十回乃高鹗所续的说法是错误的。
可是再读文本,竟然发现了一处不同,第八十九回《人亡物在公子填词 蛇影杯弓颦卿绝粒》原文如下:
上面画着一个嫦娥, 带着一个侍者,又一个女仙,也有一个侍者,捧着一个长长儿的衣囊似的,二人身边略有些云护,别无点缀,全仿李龙眠白描笔意,上有'斗寒图'三字,用八分书写着。宝玉道:'妹妹这幅《斗寒图》可是新挂上的?'黛玉道:'可不是。昨日他们收拾屋子,我想起来,拿出来叫他们挂上的。'宝玉道:'是什么出处?'黛玉笑道:'眼前熟的很的, 还要问人。'宝玉笑道:'我一时想不起,妹妹告诉我罢。'黛玉道:'岂不闻`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宝玉道:'是啊。这个实在新奇雅致,却好此时拿出来挂。贾宝玉看到这幅画,问道:“是什么出处?”黛玉笑道:“岂不闻'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文本里的这句诗出自李商隐的《霜月》:
初闻征雁已无蝉,
百尺楼台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
月中霜里斗婵娟。
前文分析了林黛玉口中说不喜欢李义山,其实红楼梦文本里的许许多多的诗词曲赋和一般文本都借用了李商隐的文学手法。文本第五十回中,贾母在山坡上观赏梅树时,联想到房间内的《双艳图》,该图出自明代著名绘画大师仇英之手,其笔下的仕女图与梅石景色相得益彰。现在我们来看看《斗寒图》,作者是仿李龙眠,也就是李公麟,他字伯时,号龙眠居士、龙眠山人,北宋时期舒州,李公麟在绘画创作上表现范围广阔,道释、人物、鞍马、宫室、山水、花鸟等无所不能,且精于临摹。现存作品有《五马图》、《临韦偃牧放图》、《维摩演教图》、《免胄图》及《圣贤图》等。
清代画师孙温绘全本《红楼梦》时,补出了《斗寒图》的具体形象:两位仙女衣带当风,飘然向月,云端仅露半轮寒魄,更添幽寂之感。原小说并未详写色彩与背景,孙温之图可视作文学意象的再创造。《斗寒图》的主体是两位女仙,一位为广寒宫嫦娥,身后跟随执拂尘的侍者;另一位身份未明的女仙亦有侍者相随,手捧长形衣囊状物件。《斗寒图》整体采用李公麟开创的白描技法,画作上方居中位置以汉代八分书题写"斗寒图"三字,字体庄重典雅,与画面形成书画合璧的艺术效果。
李公麟一生勤奋,作画无数,人物、史实、释道、士女、山水、鞍马、走兽、花鸟无所不能,无所不精。人物、道释深得吴道子旨趣,运笔如行云流水,造型正确,神态飞动;山水气韵清秀,得王维正传;着色山水追李思训心法;画马过韩干。能集诸家之长,得其大成,因此苏轼先生称赞他:“龙眠胸中有千驷,不惟画肉兼画骨”。《斗寒图》和前文的《双艳图》前后照应,相得益彰。《斗寒图》的名字里其实埋藏着红楼梦一位至关重要的人物的真实名字。加上高端化的符合显隐文本、表里有寓和一文两牍的红楼梦特有的文本性质及林黛玉特有的对白及语言风格,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段话属于真本红楼。
注:本文参考部分专业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