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跟张良追随刘邦的出发点是完全不同的。
萧何是在帮助刘邦夺取天下的同时,完成自己王佐的人生目标。
而张良则是借助一切可以为己所用的力量实现自己光复韩国的梦想。
这些力量中既有大力士,又有项梁、项伯,还有刘邦。
如果非要说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三人谁的情商最高?
那我认为是张良。
前期张良有着独立的政治诉求,他谋求恢复韩国诸侯王的地位。为此他会与门客一起暗杀秦始皇,他可以包庇楚将项燕的后裔项伯,以及有意识结交还处于地方豪杰状态的刘邦,并借助项梁的势力,去攻略韩地。
可惜历史航线不会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努力的方向错了,终究不会开出理想的花。
张良跟随刘邦西进攻秦,一方面是为了巩固新夺韩地的稳固,不至于再次被秦军夺回。另一方面张良还要考虑灭秦之后的政治格局,他需要提前为韩国寻找一个可以仰仗的靠山,而先入关的刘邦,按照“怀王之约”将会成为汉王,届时以张良跟刘邦的关系,韩国在刘邦的羽翼之下,可以得到很多庇护!
相对于萧何来讲,张良没有同乡之谊,而且所要考虑的事情更多,他既要利用刘邦完成自己的使命,又不能让这种利用显得过于功利化,如何把握这个度,实现双赢,这是张良高情商的具体表现,。
张良的复国梦,刘邦是知道的,刘邦前往封国,张良一路陪伴送至襃中,到达襃中后,刘邦没有强留张良,而是主动“遣”张良回韩国。
汉王之国,良送至襃中,遣良归韩。
这是刘邦与张良之间的默契,他们互相都懂得分寸,而分寸则意味着张良与刘邦之间保留着适当的距离,既不会威胁到刘邦,也能让刘邦知道自己的重要性。
项羽则不同,处在项羽的角度,他能看到的是张良在全心全意帮刘邦,在进入关中时为刘邦出谋划策,鸿门宴中又动用各种关系缓和矛盾,为刘邦垫后,甚至在刘邦前往封国的时候送至襃中。
良至韩,韩王成以良从汉王故,项王不遣成之国,从与俱东。
项羽无法理解张良的处境,但是他也不能把亲刘邦的韩成与张良留在韩地,这会影响他对刘邦的封锁,为了地区安全,项羽将韩王成跟张良一起带回了彭城,不久韩王成被项羽杀害。
张良也有自己的无奈,他可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但是却无法保住韩王成的命。他机关算计,只为光复韩国,可是到头来不过黄粱一梦。随着韩王成的死,张良的复韩计划已然宣告失败。
他只得再次回到刘邦身边。
彭城大败时,张良跟随在刘邦身边,他们到了下邑,刘邦打算拿出函谷关以东的土地作为跟他平定天下的奖赏,张良推荐:韩信、彭越、英布。
韩信是从项羽转投到刘邦阵营的,彭越属于第三方势力,英布来自项羽阵营。张良通过资源重组的方式,把这三个人集结起来,不仅能够看到张良对于楚汉时期人物之间微妙关系的深刻理解,也能看出他天马行空不屈一格降人才的想象力!
而他所选择的时机也恰到好处,想要这三个人卖命,就得拿出足够多的利益,如果刘邦彭城没有大败,那么这三人也就没有用武之处了,正因为刘邦的大败,使此三人登上历史舞台闪耀一时。
郦食其建议刘邦封诸侯后裔计桡楚权,为此刘邦咨询张良,张良连发八难进行阻止,尤其是最后一难:
“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复六国,立韩、魏、燕、赵、齐、楚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陛下与谁取天下乎?”
这一条他不仅把大家跟刘邦打天下的原因“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交代的明明白白。更是通过这句话明确传递给刘邦,自己已经没有立韩的想法!
面对刘邦的质疑,萧何需要身边人一次又一次提醒他自污以表忠心。
而张良则一直跟刘邦保持距离,面对齐地自择三万户的诱惑,张良很明智的没有接这烫手山芋,只选择具有纪念意义的留地。
跟随刘邦西都关中后,他更是杜门不出,主动远离政治中心。
有人说,留侯是帝师,其实我认为他更像是刘邦的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