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君子的修行:三戒、三畏、九思

所谓“君子”,不是道德的标杆,而是一种时时自省、步步修行的姿态。一|君子三戒:不为欲困,不以气伤,不因得失乱了方寸《论语

所谓“君子”,不是道德的标杆,而是一种时时自省、步步修行的姿态。

一|君子三戒:不为欲困,不以气伤,不因得失乱了方寸

《论语》有言:“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极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这三句话,道尽人生三境,也是一位君子一生中的三重修行。

▍少年之戒,戒色——戒不住的,是欲望

少年时,人生初启,身体充满活力,心却容易迷失。所谓“色”,并不局限于情欲,而是指所有容易沉迷而自毁的东西。

沉迷游戏、酗酒熬夜、沉溺虚拟社交……都是欲望化身。

一个邻家男孩,初三时学业本优,后来迷上直播打赏,深夜看主播“陪聊”,荒废学业,被父母发现时,已借网贷数千元。

少年时最大的危险,不是无知,而是无度。

戒住色欲,是守住一颗清明的心,也守住身体的根本。

▍壮年之戒,戒斗——赢一时,不如赢一世

中年时,事业正当时,身心皆强,容易因得失而起纷争。

争业绩、争名誉、争家中话语权……看似是在拼搏,其实很多时候是在被情绪牵着鼻子走。

我曾见一位职场经理,因为在会上被下属质疑,暴怒而起,甩手离席,结果公司决策层因此重新考虑了他的管理岗位。

中年最大的对手,不是别人,是自己的脾气。

真正的成熟,不是处处争第一,而是知道什么时候值得,什么时候放下更有力量。

▍老年之戒,戒得——贪不只是贪财,更是执念

老来气血已衰,本应收心养性,可有些人却陷入“得失心”的漩涡。

争子女孝顺、争孙辈亲近、争遗产归属……看似合情,其实是不肯放手、不肯服老。

有位退休教师,不肯离任,一直兼课到身体出问题,最后一句话是:“我不甘心。”

晚年最大的智慧,是懂得退场,是放下那颗“再赢一把”的心。

得与失,在一生中看似重要,到头来不过如云烟。真正的赢,是退一步的从容。

二|君子三畏:心有敬畏,方行有度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三畏,是君子对天地、对他人、对知识的深度谦卑。

▍畏天命:顺势而为,敬天而不逆

“天命”,不是玄学,而是自然规律,是宇宙节奏。

春耕秋收,日出而作,天冷加衣,夏热减食——都是对天命的敬重。

而今许多人,日夜颠倒、饮食失节、情绪紊乱,以为可以“掌控一切”,最后身体、生活、心灵全都出了问题。

真正的智者,不是想要改天换命,而是知天命而顺其道。

▍畏大人:不敬权贵,只敬德行

“大人”,不是地位高,而是德行重。他可以是学识渊博的师长,也可以是言行一致的晚辈。

记得一位年仅九岁的小朋友,在邻里活动中帮助所有老人搬凳倒水,大家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答:“这是应该的。”

言简意赅,却打动人心。

一个人是否可敬,不在年龄,而在品格。

▍畏圣言:读书求理,不囿于言

敬畏圣贤之言,不是照本宣科,而是从中见道。

孔子也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

圣人之言,是灯塔,不是手铐;是镜子,不是面具。

真正的君子,敬而不迷,思而不盲,学而不奴。

三|君子九思:九种内在的自我修炼

“君子有九思”,是一种**“一日三省吾身”的具体操练法”。**

这九思,不是教条,而是内省的方法;不是装饰,而是内功心法。

1. 视思明:看得清,识得真

不被假象迷惑,不因偏见误判。明察秋毫,见微知著。

2. 听思聪:听得全,听得准

不是只听你想听的,而是兼听、细听、听其言观其行。

3. 色思温:神色温和

哪怕观点冲突,也不咄咄逼人。让人如沐春风,是一种教养。

4. 貌思恭:举止有度

不因地位高低、身份贵贱而态度不同。恭,是对人的一种尊重。

5. 言思忠:说话要诚

不言过其实,不虚与委蛇。忠,是言出于心,是心口如一。

6. 事思敬:做事用心

不敷衍、不苟且、不浮躁。敬,是对工作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7. 疑思问:遇疑能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问,是学习的开始,是智慧的入口。

8. 忿思难:发怒前思后果

怒气容易点燃,但后果难以收拾。克己,是自律的第一步。

9. 见得思义:所得是否正道

不为私利损人,不为利益忘义。得而有道,才配长久拥有。

尾声|君子不遥远,君子就在日常细节里

少年时,守住欲望;壮年时,克住脾气;老年时,放下执念。言有节,事有度,心有畏,身有敬。

这不是做“圣人”,而是做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

“君子”,不是虚幻的标签,而是日复一日的检点与修行,是在红尘中持有清醒、在平凡中保有品格。

愿你我不妄自菲薄,也不自命清高。在日常琐碎中,也能修得君子风骨。

吴钩随笔 | 在古训中照见当下,在当下中修炼自身

如果这篇文章让你有所触动,欢迎点个“赞”或“分享”,让这些穿越千年的智慧,继续温柔而坚定地流传。

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你最认同的那一思、那一畏、那一戒,又是哪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