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薛铁鏻(ICF认证MCC教练),教练吧(Coach8)创始人,曾任新高教集团副总裁、水晶石数字科技集团副总裁、金牛和瑞投资合伙人;中国传媒大学客座讲师;LUXX Profile大师级分析师&中国区首席讲师 ;乐高 Serious Work认证引导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教练头部企业客户超过60家。

昆明的雨季,总有一种“拧巴”的特质。上一秒还是艳阳高照,下一秒就能大雨倾盆。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天气,像极了我们在关系中常常遇到的困惑——
“我明明是为他好,为什么他就是不领情?”
“我说的每句话都占理,为什么他反而更抗拒?”
在我的教练室里,我听过太多“好心被当成驴肝肺”的故事。
一个妈妈苦口婆心地给孩子讲“不好好学习”的利害关系,孩子却“砰”地一声摔门而去。
一个高管费尽心思地给下属A,争取来一个“千载难逢”的好项目,下属A却面露难色,甚至想离职。
一个妻子体贴地给加班的丈夫炖了一锅汤,丈夫却不耐烦地说:“跟你说了别搞这些,我忙着呢!”
在这些故事里,“好心人”都感到无比的委屈、愤怒和不解。他们手持着100%正确的“逻辑”和100%纯良的“善意”,却换来了100%糟糕的“结果”。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我们从根本上,就搞错了人类沟通的“运行系统”。我们以为,人是“思考的动物”,只要“以理服人”,沟通就该水到渠成。
但作为一名MCC教练,我必须告诉你一个扎心的真相:人,从来不是“思考”的动物。人,是“感觉”的动物,一种“用思考来合理化自己感觉”的动物。
今天,我想从我的Coaching Log里,调出一个“好心办坏事”的典型案例,和你一起拆解一个足以颠覆你沟通模式的底层工具——Feel-Think-React(感受-思考-反应)模型。
它将为你解密,为何你的“好心”,总被当成“驴肝肺”。
我的Coaching Log
一个“被恩赐”的机会,与一个“想逃跑”的下属
Sarah(化名)是我的一位高管教练客户。
她是一家顶尖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一个标准的“逻辑精英”——聪明、高效、目标感极强,坚信“没有逻辑解决不了的问题”。
她找到我,是因为她团队里“最才华横溢”的年轻设计师,David。
“铁林老师,我快被David气死了。”Sarah在我们的初次会谈中,连咖啡都没碰,就直入主题。
“上个季度,我拼了命从CEO那,抢来了一个S级的国际大奖参赛项目。这个项目,是我们公司今年最重要的战略之一。我顶着所有压力,把这个机会给了David。”
“我找他谈话,把这个项目的价值、对公司的意义、对他个人履历的加成,掰开了揉碎了,讲得清清楚楚。我告诉他,'David,这是你职业生涯的黄金跳板,公司会全力支持你'。我以为他会感激涕零,当场立下军令状。”
Sarah深吸了一口气,脸上写满了挫败:
“结果呢?他听完,低着头,抠了半天手指,然后跟我说:'总监,我......我怕我做不好。我最近状态不行,您看能不能......让给别人?'”
“我当场就火了!”Sarah的语速开始加快,“我花了半个小时,给他讲逻辑、讲利弊、讲职业规划!我告诉他'这是命令,不是商量'。结果,从那天起,David就像变了个人。迟到、交稿拖延、创意平庸。上周,我听说,他竟然开始在外面投简历了!”
Sarah重重地靠在沙发上,用尽了全身力气问我:“铁林老师,你告诉我,我到底做错了什么?我把最好的机会给了他,我一片好心,他为什么不但不领情,反而还要逃跑?这不是'驴肝肺'是什么?”
你以为的沟通系统
Think -> Feel -> React (大错特错!)
我看着Sarah,这位在“逻辑”的世界里所向披靡的精英,此刻却在“关系”的迷宫里,撞得头破血流。
我问了她一个问题:“Sarah,在你看来,一个‘理性人’的决策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她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是,我思考(Think)一个状况,分析利弊,然后产生一个感受(Feel),最终做出一个反应(React)。”
我笑了。
我说:“这,正是我们所有人,对沟通最大的误解。我们都以为自己活在'Think -> Feel -> React'(思考->感受->反应)这个‘理性系统’里。”
“但如果我告诉你,人类大脑真实的运作系统,恰恰是反过来的呢?“
在教练的工具箱里,Feel-Think-React(感受-思考-反应)模型,才是那把能解开所有关系“死结”的钥匙。
这个模型告诉我们,人类在接收到外界信息的瞬间,真实的反应链是:
感受(Feel)- 0.1秒的“自动驾驶”
这是大脑的“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我们的“情绪脑”——做出的第一反应。它快如闪电,完全是潜意识的、生理性的。当你看到一只老虎,你不会“思考”它有多危险,你会先“感受”到恐惧。这是我们几百万年进化来的生存本能。
思考(Think)- 0.5秒的“人工介入”
在“感受”发生后,我们的大脑皮层(Cortex)——我们的“理智脑”——才开始启动。它拼命地为那个已经发生的“感受”,寻找一个合理的“解释”或“故事”。“我为什么会恐惧?哦,因为它是一只老虎,它会吃人。”
反应(React)- 最终的“行为输出”
我们最终做出的行为,是那个“感受”(恐惧)和“思考”(它很危险)共同作用的结果。
看,这就是沟通失败的根源——
我们总以为,我们的“反应”是基于“思考”的;但实际上,我们的“反应”,是基于那个我们甚至都没察觉到的、排在第一位的“感受”。
而我们的“思考”,很多时候,只是在为那个“感受”,充当“辩护律师”而已。
用“FTR模型”复盘
一场“逻辑”对“感受”的“空袭”
在接下来的教练中,我没有给Sarah任何“如何激励员工”的建议。我们只是拿着“FTR模型”这张地图,回到了那间会议室,进行了一次“黑匣子”式的复盘。
第一步:复盘Sarah(你)的FTR(你以为你在“恩赐”,其实你在“焦虑”)
我:“Sarah,当你走进会议室,准备把这个‘黄金机会’交给David时,我们先不谈你的‘思考’。在那个瞬间,你的‘感受’是什么?”
Sarah:(愣住了)“我的‘感受’?……是‘兴奋’,是‘志在必得’。”
我:“还有吗?再往下挖一挖。当你想到‘这个项目S级、CEO盯着’时,在‘兴奋’的B面,还藏着什么?”
Sarah:(长久地沉默,呼吸开始变沉)“……是焦虑。是恐惧。我害怕这个项目会失败。我害怕辜负CEO的信任。我需要David,因为他是团队里最有才华的人,我需要他帮我‘赢’。”
我:“所以,你真实的感受是‘焦虑’和‘恐惧’。但你的‘思考’层,为你编织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Sarah:“……我的‘思考’告诉我:‘我这是在提拔他,我是在恩赐他一个机会’。这个‘故事’,让我的‘焦虑’和‘恐惧’,看起来变得合理,甚至高尚了。”
我:“那么,你带着‘焦虑的感受’和‘恩赐的思考’,最终做出了什么‘反应’?”
Sarah:“……我做出了一个‘不容置疑’的‘反应’。我用不容商量的语气,把我的‘焦虑’,包装成一个‘机会’,强行塞给了他。”
第二步:复盘David(他)的FTR(他不是在“拒绝”,他是在“求救”)
我:“好,我们再来看David。当他,一个也许有些内向、也许有些自我怀疑的年轻人,突然被他强势的、焦虑的、不容置疑的总监,塞过来一个‘S级黄金炸药包’时,你猜,他大脑里的第一个‘感受’,是什么?”
Sarah:(这一次,她几乎没有犹豫)“……是恐惧。是排山倒海的、被压垮的恐惧。他害怕自己会失败,害怕会让‘我’失望。”
我:“完全正确!他的‘感受’是恐惧。那么,他的‘理智脑’(思考层),会为这个‘恐惧’,编织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Sarah:“……他会想:‘天啊,总监疯了。她高估我了。她根本不知道我几斤几两,她这是要让我死啊!’‘她根本不关心我的死活,她只想要她的功劳!’”
我:“所以,当他带着‘恐惧的感受’和‘被害的思考’时,他最终能做出的‘反应’,是什么?”
Sarah:“……是‘退缩’,是‘抗拒’,是‘逃跑’。”
我:“现在,你看到了吗?”
Sarah的眼圈红了。她激动地说:“我看到了。我一直在用我的‘思考’(逻辑),去空袭他的‘感受’(恐惧)。我以为我在给他‘黄金’,其实我是在朝他扔‘炸弹’。他不是在‘拒绝’我,他是在‘求救’啊!”
【铁林视角】:别再用你的“道理”,去碾压他的“感受”
Sarah和David的故事,是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犯的错误。
我们这个世界,90%的沟通悲剧,都是一场“思考层”对“思考层”的无效喊话,而双方的“感受层”,却在桌子底下,进行着一场血流成河的战争。
你试图用“逻辑”去说服一个“恐惧”的人,就像你试图用“数学公式”去安慰一个“失恋”的人。
你越“正确”,他就越“抗拒”。
作为一名ICF的MCC(大师级认证教练),在我的教学和督导中,我发现,一个教练的能力层级,恰恰体现在他是在哪个层面工作:
一个ACC(助理级)水平的教练
他可能会聚焦在“反应”(React)层面。他会和客户探讨:“David抗拒了,那下次你可以换一种说法吗?”他试图改变“行为”,但根源的“感受”和“思考”都没变。
一个PCC(专业级)水平的教练
他会开始在“思考”(Think)层面工作。他会和客户探讨:“David认为他做不到,我们如何能帮他分析,让他相信自己能做到?”这进了一步,但依然是用“一个思考”去对抗“另一个思考”。
一个MCC(大师级)水平的教练
他会毫不犹豫地,直奔“感受”(Feel)这个源头。他会邀请Sarah,在下一次对话中,彻底抛开所有的“逻辑”、“利弊”和“道理”,只做一件事——去“看见”和“接纳”David的“感受”。
【铁林视角】的核心:真正的连接,从不发生在“思考”的碰撞中,它只发生在“感受”的共鸣里。
我们不是要帮Sarah去“说服”David。我们要帮Sarah,去“赋能”David。
在我们的后续教练中,Sarah回去找David进行了一次全新的对话。
她一开口,就和以往完全不同。
她说:“David,对不起。上次我只顾着说我的‘项目’,却忘了问你‘人’的感觉。现在,你能告诉我,当我把那个S级项目丢给你的时候,你,是什么感觉吗?”
Sarah后来告诉我,当她说出这句话时,David先是愣了足足十秒,然后,那个一向骄傲的年轻人的眼眶,瞬间就红了。
他开口说的第一句话是:“总监,我……我好怕。”
当“恐惧”被允许,“逻辑”才有了登场的空间。
结语:你是“对”的,但你“输”了
在关系中,我们最容易犯的错,就是“赢了道理,输了感情”。
我们拿着自以为是的“好心”,用最“正确”的逻辑,把对方武装得像一只刺猬。我们是“对”的,但我们“输”了。
Feel-Think-React(感受-思考-反应)模型,就是那个在“对错”之外,递给我们的、通往“连接”的桥梁。
它提醒我们,下一次,当你又想“好心”地去说服谁时,请先闭上你那张“讲道理”的嘴。
试着,暂停(Pause)一下。 然后,用你全部的觉察,去问一个,也许能改变一切的问题:
“关于这件事,你……是什么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