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80 亿美元砸向俄制战机!越南拟购 40 架苏 - 35S,东南亚空中格局或将生变

40架重型战斗机能在东南亚空域扭转乾坤吗?当空军在战时首次发现敌机比敌人更早锁定自己,那一秒意味着生还是死的分水岭。可若

40架重型战斗机能在东南亚空域扭转乾坤吗?

当空军在战时首次发现敌机比敌人更早锁定自己,那一秒意味着生还是死的分水岭。可若一支空军整体技术落后,哪怕飞行员再勇猛,也可能只是徒劳挣扎。越南或许正是出于这种战略焦虑,才被曝出准备引进多达40架苏-35S战斗机的计划。虽然这份俄方技术集团文件尚未得到官方证实,但它在区域内激起的连锁反应早已开始发酵。越南对苏-35S的兴趣,并非偶然;它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国家对生存边界不断被压缩后的求变本能。

越南空军自冷战后期便深度绑定俄罗斯体系,早期引进的苏-27系列和后续的苏-30MK2V战机曾在20年前为其建立起东南亚不容小觑的空中威慑力。可时代变了,苏-30MK2V的雷达、火控系统乃至弹药链早已被后起之秀赶超。当缅甸都在尝试使用带有无源相控阵雷达的苏-30SME,泰国则拥抱鹰狮E/F的有源相控阵技术,印尼也逐步部署阵风战机,越南的空军优势已被消耗殆尽。尤其在中国南部战区大量装备歼-16与歼-10C之后,越南在近邻对比中处于越来越尴尬的技术洼地。这种“空中焦虑”倒逼其必须做出转型动作。

可是转型并不容易。首先是来源限制。出于地缘政治和维护军事自主性的考虑,越南对西方战机始终持保留态度,最关键的疑虑在于后勤和备件供应的“政治化风险”。一旦关系恶化,西方国家随时可能中断支持。因此,相较于F-16、台风或者阵风那样的选项,继续从俄罗斯系统中升级显得更加务实。其次是平台适应性。越南空军对双发重型战斗机的偏好由来已久,一方面是因为其地形南北狭长,需要具备广泛航程的战机执行任务;另一方面,越南也希望具备在海域执行远程巡逻和空中压制的能力。这些任务显然不是轻型战机能够胜任的。

排除苏-57E与苏-75几款尚未成熟或不符合任务需求的新锐机型后,苏-35S几乎是为越南量身打造的选择。这款战机的最大优势并不在于“隐形”标签,而是其在超机动性、航程、挂载量和火控整合上的成熟表现。更重要的是,它与越南现役苏-30MK2V共享大量后勤基础设施和飞行维护体系,可以在不推倒重来的前提下进行战力升级,降低技术替换成本。

然而,问题又回到了钱上。苏-35S不是白菜,每架单价约在8000万到1亿美元之间,40架的总采购额几乎吞掉越南一整年军费的80%。对于一个年GDP仅为3800亿美元的国家来说,这是一道需要精打细算的大账。更可能的方式,是分批采购、分期支付,并与俄罗斯达成长期军事技术服务合作。这种“融资型军购”虽可缓解一时财政压力,但也将使越南更加依赖俄罗斯体系,战略自主空间或进一步收缩。

从整体区域安全格局来看,40架苏-35S足以让越南空军短时间内在东南亚建立显著空中优势。特别是若配套引进R-37M远程空空导弹,将使其具备前所未有的纵深打击能力。这款导弹曾在乌克兰战场上展现出160-190公里的实战射程,虽说依靠的是“大力出奇迹”的设计思路,但它所营造的威慑效果确实不容小觑。在中距弹领域,东南亚诸国基本还停留在AIM-120C7这种射程100公里出头的弹种上,与R-37M相比落差巨大。未来若苏-35S常态化携带R-37M,或将在空战预警、拦截逻辑上彻底颠覆当前局势。

但这一切,能否构成对中国的“空中威胁”?从战略层面讲,答案是明确的——不能。中国空军正以超常速度进行技术换代,歼-20已开始形成战斗力,歼-16和歼-10C也早已普及有源相控阵雷达,加之完整的预警系统、电子战编队与多层次防空体系,中国的空中作战能力已是体系化运作,而非单机性能的堆砌。在这样的背景下,越南即便一次性拥有40架苏-35S,也不过是“点状威慑”,根本无法在战略纵深上撼动中国的防空屏障。

但若视角回归至东南亚地区内,那苏-35S的影响力就值得重新估量了。东南亚一向是多极平衡体系中的微妙棋局,任何一国空军力量的突进,都会带动区域性“军备心理效应”的扩散。特别是像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本身就存在军事现代化压力,一旦越南成功军购并高调展示,势必引发跟进式采购潮。这不仅意味着区域军费比重上升,更可能推动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加紧渗透军火市场,形成“空中版军备竞赛”的新局面。

同时,不可忽视的是俄罗斯在此中的角色。在与西方战略博弈持续胶着的情况下,俄方急需扩大武器出口版图,而东南亚本就是冷战时期苏系装备的传统市场。越南的这笔潜在订单,对俄罗斯而言不只是经济收益,更是维系军工生态与外交影响力的双重加注。这背后的战略博弈,无疑比战机本身更值得深思。

在一切尚未最终落定之前,苏-35S对越南而言仍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通往现代化空军的跳板,也是对国家财政和地缘战略平衡的重大考验。而这场看似单一的军购背后,实则悄然改写着整个东南亚空天格局的剧本。未来谁在空中拥有“先手权”,或许不再只是技术和资金的比拼,更是国家战略意志和区域共识的角力结果。

回到最初的问题——40架战斗机是否足以撬动东南亚的空军格局?答案或许仍需时间来检验。但可以确定的是,未来东南亚的军事合作将更具政治筹码属性,各国在空中力量上的布局也将从“性能优先”转向“战略匹配”,而这场静悄悄的较量,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