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血管再通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显著降低了急性期病死率,然而,即便实现血管有效再通,患者仍普遍存在神经功能缺损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神经修复与功能重塑作为改善患者长期预后的关键环节,已成为全球卒中研究领域的前沿与焦点。尽管多年来研究者们不断探索药物、神经调控及脑机接口等多种神经修复策略,但如何实现早期干预、多靶点协同,并与再灌注治疗有效融合,仍是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基于此,本期内容邀请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杨清武教授围绕当前神经修复的策略选择、核心挑战及未来方向展开分享,以期为推动卒中神经修复的临床实践与创新研究提供参考。

神经修复的现状与挑战,策略应用与临床瓶颈
在当前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中,血管再通和卒中单元管理构成了治疗的基石,但患者远期的神经功能恢复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神经修复策略的综合应用。杨清武教授总结道,目前临床可及的神经修复方式主要涵盖三大方向。其一为药物治疗,例如神经保护剂通过阻断兴奋性毒性、自由基损伤等继发性损伤通路发挥保护作用,神经营养因子则聚焦于促进神经元存活与突触重塑;其二为系统化的康复训练,包括运动、认知及言语治疗,通过任务特异性训练促进大脑功能重组;其三则为神经调控技术,如经颅磁刺激(TMS)、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以及新兴的脑机接口技术,通过外部干预调节神经环路的兴奋性与可塑性,为功能恢复提供支撑。
尽管如此,神经修复领域仍面临严峻挑战。杨清武教授结合临床研究现状,重点剖析了神经保护药物的转化瓶颈。他表示,多数神经保护药物在临床前研究中显示出潜力,却缺乏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其疗效存在个体差异性大、治疗时间窗不明确、靶点单一等问题。同时,杨教授从2个方面总结目前神经修复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神经修复过程缓慢,其启动和维持机制与急性期再灌注治疗如何有效衔接,目前仍缺乏共识与机制研究支持。另一方面,目前缺乏敏感、特异的生物标志物用于实时评估修复进程与疗效,导致治疗调整存在滞后与盲目。因此,尽管现有干预手段在动物实验或小样本研究中显现潜力,但能够同时满足“早期有效、多靶点协同、普适性强”的神经修复方案,仍是目前临床实践的迫切需求。
神经修复新路径:全程管理的多维策略与转化研究
近年来,神经修复研究已明确呈现出从单一机制干预向多靶点、多策略协同的整合治疗模式转变的趋势。杨清武教授认为该转变基于对卒中后复杂病理生理过程的深入认识,尤其是在急性期,兴奋性毒性、氧自由基损伤及免疫炎症反应机制相继或协同作用,促使研究重点聚焦于开发能够同时覆盖多环节的复合干预策略。杨教授分享,理想的药物方向是兼具神经保护、抗炎与抗自由基作用的复方制剂,通过多靶点干预来应对卒中后的级联损伤。同时,现有研究愈发重视神经保护策略与再灌注治疗(如溶栓、取栓)的协同效应,部分药物研究致力于在血管再通前后稳定神经血管单元、减轻再灌注损伤,不仅可能延长治疗时间窗,更能为后续的神经修复创造一个更为有利的脑内微环境。
另一方面,非药物神经调控策略的研究也日益深入,杨教授指出目前非药物治疗重点在于阐明作用机理并探索个体化应用路径。例如,脑机接口、经颅磁刺激等技术厘清其促进神经重塑的通路。未来仍需要通过“临床发现问题-基础研究揭示机制-再回归临床”的路径,实现根本性突破。此外,杨教授还认为将神经调控、脑机接口与药物(如神经营养因子)、物理疗法等进行联合应用的探索,以及如何根据卒中后不同阶段(急性期、修复期)的特点动态调整治疗策略,是未来神经修复研究的重要方向。
神经修复未来:多模式策略迈向整合与精准
脑卒中血管再通技术的突破虽显著降低了急性期病死率,但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导致的高致残率仍是当前临床面临的重大挑战。神经修复与功能重塑作为改善患者长期预后的核心环节,其研究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患者远期生活质量。对于神经修复的未来发展方向,杨清武教授表示需立足现有策略的优化与转化,推动多模式干预的精准化发展。
在策略上,杨教授指出,当前神经修复研究已形成药物干预与非药物手段并行的多元格局,未来需重点明确各类策略在不同阶段的应用定位,并探索其协同可能性。面对挑战,杨教授强调,应遵循国际规范开展随机对照试验以验证疗效的重要性,并指出了通过“临床发现问题-基础研究揭示机制-回归临床验证”的转化研究路径来寻求原创性突破的必要性。杨教授认为,对神经修复的研究旨在通过梳理多模式修复策略的作用机制与临床转化前景,推动临床实践与创新研究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