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龙山石窟:太原城西的"道教艺术秘境",藏在悬崖上的全真往事全攻略

“爬上龙山时汗湿后背,转过山坳却被眼前的石窟惊住——悬崖上的道教神仙,衣袂飘举如乘云,刀法利落似斧劈,比想象中更震撼。”

“爬上龙山时汗湿后背,转过山坳却被眼前的石窟惊住——悬崖上的道教神仙,衣袂飘举如乘云,刀法利落似斧劈,比想象中更震撼。”北京游客周先生在社交平台分享的照片里,龙山石窟的三清洞内,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三尊造像目光沉静,历经700余年风雨,依然带着全真教的清峻之气。

作为中国北方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道教石窟群,龙山石窟藏于太原西南20公里的龙山山顶,与天龙山石窟隔山相望。这里没有游人如织的热闹,却因“道教石窟活化石”的身份,吸引着考古学者、道教文化爱好者和深度旅行者的脚步。今年中秋假期,景区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120%,“寻访全真祖庭”的文化之旅,正成为太原文旅新亮点。

从“荒山古刹”到“道教石窟博物馆”:一座山的700年信仰印记

龙山石窟的故事,要从元代说起。

《太原府志》记载,蒙古太宗六年(1234年),全真教道士宋德芳受丘处机弟子尹志平之命,来太原龙山“兴修宫观、开凿石窟”。此后30年间,宋德芳率弟子与工匠在龙山南坡的悬崖峭壁上,陆续开凿出8窟27尊造像,涵盖三清、玄真、披云、玉皇、三皇等道教诸神,以及玄门列祖、七真像等全真教传承人物。

“与佛教石窟不同,龙山石窟更像‘道教神仙的全家福’。”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赵晓军介绍,这里的造像融合了蒙古族、汉族艺术风格——三清洞的穹顶雕有蒙古族喜欢的卷草纹,玄真洞的披云子宋德芳坐像却保留着汉地文人的清癯气质;刀法上,既有佛教石窟的圆润流畅,又有道教追求的“仙风道骨”,是研究蒙元时期民族文化交融的珍贵实物。

遗憾的是,部分石窟在明清时期遭盗凿,造像头部多有缺失;近代又因风雨侵蚀,岩石出现裂隙。但即便如此,龙山石窟仍保留着700年前的凿痕:玄真洞内宋德芳手捧经卷的坐姿,衣纹褶皱如被山风吹动;三皇洞的伏羲、神农、黄帝像,手持规、矩、耒耜,细节处仍可见工匠对“圣人”的敬畏。

4种玩法,读懂龙山石窟的“道教密码”

龙山石窟的魅力,在于它的“小而精”——仅0.5平方公里的山坳里,浓缩了道教艺术的精华。根据游客需求,推荐四条深度路线:

【核心石窟线】:近距离看“悬崖上的神仙”

必访窟1:三清洞(第1窟)

龙山石窟的“C位”,开凿于元太宗八年(1236年),是全真教为供奉“三清”所建。洞高2.3米,宽3.5米,中央三尊造像通高1.8米,元始天尊居中,手持玉如意;灵宝天尊持太极图,道德天尊抱太极扇,衣袂垂落如石瀑,底部浮雕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暗合“天人合一”的道教宇宙观。

看点:洞顶凿有“混元一气”四个楷书大字,为宋德芳亲题;洞外崖壁上,元代“三清洞记”碑刻仍清晰可辨。

必访窟2:玄真洞(第4窟)

全真教第六任掌教、龙山石窟开凿主持者宋德芳的“纪念窟”。洞内正中雕宋德芳坐像,头戴混元巾,手持拂尘,左右立弟子秦志安、李志全。特别之处在于,造像背后刻有“披云真人宋德芳”铭文,是国内罕见的“真人写实雕像”。

故事:宋德芳圆寂后,弟子将其衣冠与造像同窟供奉,这种“人神共居”的设计,体现了全真教对祖师的尊崇。

其他推荐:

三皇洞(第3窟):伏羲、神农、黄帝像,手持工具还原“上古文明”;

玉皇洞(第5窟):玉皇大帝坐像,两侧立十二元辰,反映道教“星辰崇拜”。

【山林徒步线】:龙山的自然与人文交响

龙山海拔800余米,山虽不高却植被茂密,秋季层林尽染,冬季雪覆石窟,适合边登山边探古。

路线:山脚停车场→龙山寺(清代遗存)→石窟群→望川亭(山顶观景台)→返程(全程约2.5公里,1.5小时)。

亮点:

龙山寺:始建于唐,现存大殿为清代重建,殿内悬塑“九龙捧莲”精美绝伦;

望川亭:登顶可俯瞰太原盆地,秋日层林尽染,冬日雾凇挂枝,石窟群在山坳中若隐若现,宛如仙境;

野生植物:沿途可见连翘、山桃、黄栌,春季开花如织锦,秋季红叶漫山。

【道教文化体验线】:当一日“龙山道人”

针对对道教文化感兴趣的游客,景区联合太原道教协会推出体验活动:

晨课学习:清晨5:30-6:30,在龙山寺跟随道长学习道教早晚课诵(需提前预约,限10人/场);

养生讲座:周末开设“全真养生术”体验,学习八段锦、太极基本功,道长讲解“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的道教养生观;

抄经祈福:在玄真洞旁设“道德经抄经室”,提供古法宣纸、狼毫笔,游客可抄写《道德经》选段,完成后加盖“龙山石窟”文创印章。

【周边联动线】:1小时串起“太原古八景”

天龙山石窟(车程20分钟):与龙山石窟并称“太原双窟”,以佛教造像闻名,可对比道教与佛教艺术的差异;

晋祠(车程30分钟):“山西小江南”,看宋代彩塑、周柏唐槐,感受三晋文化的厚重;

蒙山大佛(车程40分钟):比乐山大佛早162年的北齐大佛,山顶可远眺龙山石窟。

行前指南:交通、住宿与贴士

交通:

公共交通:太原火车站乘308路公交至“晋祠公园”站,转乘Y1路旅游专线至“龙山石窟”站(全程约1.5小时,票价5元);或打车(约80元)。

自驾:导航“龙山石窟景区”,太原市区出发约40分钟(南中环街→旧晋祠路→龙山景区停车场),停车场收费10元/天。

景区内:步行登山(台阶约800级),或乘观光车(10元/人单程,仅至山腰龙山寺)。

住宿:

景区附近:“龙山人家民宿”(山脚村庄,农家院改造,可尝“龙山小米粥”“山蘑菇炖豆腐”,房价150-200元/晚);

太原市区:推荐“太原古县城民宿”(车程30分钟,明清风格院落,夜游古县城后次日登山更方便)。

温馨提示:

石窟造像多为砂岩质,易风化,禁止触摸、刻画;

登山台阶较陡,建议穿防滑鞋,老人儿童需家属陪同;

夏季注意防蚊虫(备驱蚊液),冬季部分山路结冰(景区提供冰爪租赁);

景区免费开放,讲解服务30元/场(可拼团),或租电子导览器(20元/台)。

结语:悬崖上的信仰,等待被看见

“很多人知道天龙山石窟,却不知道龙山石窟。”在景区做讲解员的95后女孩小吴说,她从小在龙山脚下长大,“小时候觉得这些石头疙瘩没什么,现在每天给游客讲宋德芳、讲全真教,才明白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有多珍贵。”

离开时,夕阳把龙山染成暖金色。三清洞前一束野菊静静绽放,与窟内的神仙造像遥遥相对。700年前,宋德芳带着弟子在此凿石刻经;700年后,游客带着好奇与敬畏而来——有些故事,总需要有人倾听;有些文明,总需要有人守护。

这个秋天,不妨来龙山石窟走一走:摸一摸砂岩上的凿痕,听一段全真往事,看山风掠过悬崖上的神仙衣袂——你会懂得,有些信仰,刻在石头里,也活在岁月里。

(注:具体活动、开放信息以景区官方公众号“龙山石窟”最新公告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