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九江文史 | 柳太和与西园柳氏祠堂

口述:柳秉春 整理:郑光中 编辑:冯晓晖本系列发布九江文史类研究文章。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本篇原载于2

口述:柳秉春 整理:郑光中 编辑:冯晓晖

本系列发布九江文史类研究文章。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

本篇原载于2005年版《百年西园》,经九江市浔阳区政协文史委员会授权刊发,编者对原文作了必要修订。

在九江大中路梅绽坡路口正对面,有一座拥有大小二十余间的老建筑,这就是西园老幼皆知的柳家大祠堂。

这座祠堂的修建人名叫柳太和,在《柳氏宗谱》排行中属“存”字派。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柳太和生于江西湖口双钟镇段耀巷一小贩家庭。虽未读书,但为人聪明勤快,长大后仍沿袭父亲以小摊小贩为谋生之路。随着年龄增长、个子长高、力气增大,却始终无用武之地。

他摆摊的隔壁有一家由三个安徽人合股的油榨坊,他从小常在此玩耍,观察油榨的生产过程。久而久之,全套手工操作程序便能熟练掌握。

古法榨油坊 图源:显影中国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他已三十岁,家境贫穷无力娶妻,无奈之下娶了一位瞎眼的敖姓妇女为妻。第二年,一个偶然的机遇来了——前述三个安徽人合股的油榨坊中,有一人要退股。柳太和想趁机入股。柳姓亲戚多为木匠、泥瓦匠、油漆匠等手工业者,他们纷纷支持他。大家合力凑齐了资金。他人虽穷,却讲诚信,为了感谢亲族的支持,便暗暗立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入股后,他精打细算,苦心经营。因身强力壮,又熟悉生产环节,加之出身贫苦,对榨坊的八名榨油师傅十分关怀,视为兄弟。生活上若有困难,他总是设法相助,红白喜事也帮忙处理妥帖,还常将自己分红的一部分钱暗暗塞给伙计们。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安徽帮的另外两位股东年事已高,不能再亲力亲为,加之师傅们多是柳太和的湖口同乡,常与他们发生口角,遂提出退股。从此,柳太和全面接管榨坊,独资经营,并正式挂上“柳太和”榨坊招牌。

接管后,他对榨坊进行了全面整修:前有店面、油籽库房,中间为油榨作坊,后设伙房、住房、柴房,房后有院;还养有黄牛三头(专磨麻油),设牛棚一间。两排盛油大苏缸依次排开,场面颇为气派。总占地面积约2200平方米,内设榨桶两套,常年开一榨,忙时两榨。冬季木籽油上市、打白油时昼夜不停,年加工油籽达数十万斤。其出产的食油和枯饼除少量本地销售外,大部分从水路远销南昌、武汉、南京、上海等地,生意兴隆。

清光绪五年(1879年),柳太和又将目光转向湖北黄梅孔垅镇,此地油菜籽、芝麻资源丰富,于是开设分号,占地约400平方米,并在店前开南杂店,委托侄子经营,生意十分红火。据说清光绪六年(1880年)以后,他还在九江大中路开了一家糕饼店,名号已不可考。

古法榨油坊 图源:显影中国

清光绪九年(1883年),柳太和已积累较雄厚的资金。他没有忘记柳氏家族在他最困难时的支持——正是那一份入股帮助,使他走上致富之路。如今,他决意回报族人。

当时柳氏家族多为湖口人,在九江城区以泥匠、木匠、雕花匠、铁匠、油漆匠等手艺为生,多无固定住所。柳太和决定在九江修建一座祠堂,让族人安身。他请风水先生勘察地形,选定梅绽坡对面一块官府空地,以高价购下约600平方米坡地。俗话说:“做了向南屋,子孙后代都享福。”从此,柳氏家族有了休养生息之地。

柳氏建祠的消息一出,族人纷纷响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巧匠云集,不到一年,一座宽敞的柳氏大祠堂便落成。旧时有不成文的规矩,凡族中有地位者多不住祠堂,住在祠堂者多为贫困族人。柳太和亦以此实现“涌泉相报”的初衷。

民国二十年(1931年),八十八岁高龄的柳太和在九江东门外花果园(今化工厂一带)购买了祖坟地,并重修“柳氏宗祠”,续修宗谱。谱序为:诗、礼、传、家、存、仁、秉、直、守、君、孝、忠、玉、极、神、龙、和、宗、敬、美、师、祖、少、东,共二十四派行。同年,柳氏族人柳少宝(字仁富)在祠堂内办起私塾,招收二十余名学生读书。

西园柳氏宗祠石质香炉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日寇占领九江,柳氏宗祠被划为“难民区”,族人纷纷逃难。据说祠堂前临街的几间店铺也被日本商人强占,祠堂内挤满来自各地的难民。由于生活艰难、无人管理,建筑渐趋破败。

抗战胜利后,外地难民陆续迁出,柳氏后人重返祠堂。此时族人已不再单以手艺为生,有经商者、职员、店员等。柳秉先便在“吉泰”商号当账房先生。

解放后,柳氏宗祠成为居民活动中心。每逢周一、三、五,居民小组在此学习、读报、讲时事、教唱歌曲;这里还开设“扫盲识字班”,识字达到千字以上者可获“扫盲证”,先进人物还曾到市文化宫开会。一到唱歌的晚上,妇女儿童都聚集在这里,由“九江师范”派学生教唱,场面十分热闹。

解放初期的妇女扫盲识字班 图源:新湖南

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国营与公私合营企业大量需要劳动力。为了把妇女从锅灶台边解放出来,识字班加紧培训,一批又一批妇女走进工厂、商店、菜市场、饮食行业。凡能熟练打算盘“六六六”的妇女,还可到供销社当会计。

如今,那些当年在柳氏宗祠识字扫盲、唱歌学习的妇女们,大多已离开人世,少数健在的,每当回忆起当年的热闹情景,仍感到无比温馨。

【编后记】

湖口出手艺人,最出名的是木匠和漆匠。

昔日,湖口人杨达聪开设的“杨荣猷营造厂”,在九江城和牯岭镇承建了数不清的工程。他的儿子杨作材后来在延安设计了“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中共七大便是在此召开。

清末民初的枪炮制造专家、湖口人余庆鳌,曾任汉阳兵工厂总办,被誉为“汉阳造”步枪之父。他的父亲余宏智,当年就在南京做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