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把腐败的清王朝狠狠的敲了个警钟,关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历史上更多的将主要原因归结于武器装备的落后,我认为这是不客观的,我认为北洋水师本质是败在了“帝王之术”上。
甲午战争说是清朝和日本之间的战争,往本质上说,就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淮军)与日本之间的战争,以翁同酥为首的清流言官(光绪帝王派,翁同酥为光绪老师)与李鸿章为首的北洋洋务派(亲慈禧)之间的矛盾在甲午战争前愈演愈烈。

1、以翁同酥为代表的光绪帝王派欲通过打击北洋水师,进而打击李鸿章。
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前夕,在但是任户部尚书的翁同酥的主张下,严禁给北洋水师添置新装备,军费开支严重削减,很多军舰装备需要更新维护都因没有开支而落下,一时间北洋水师举步维艰,北洋水师使用的炮弹也只能靠李鸿章办的兵工厂来制造,甚至在军舰燃煤方面都无法得到正常供应,因此在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的炮弹都不够用,谈何不败。

2、帝党打击淮系,影响北洋水师队伍。
以翁同酥为首的光绪帝党,对淮系的打击不仅仅是在军费开支方面,还在人事方面大规模打击申饬,在光绪皇帝的默许下,帝王开始打击淮系文武大员,淮军将领除了聂士成外,几乎所有淮军将领都遭到御史弹劾,极大影响了淮军的士气,这本质上也是帝党打击李鸿章的策略。

当时的北洋水师装备因军费限制严重不足,此外丁汝昌、邓世昌、刘步蟾等北洋将领都颇具领导作战才华,如果军备实力跟得上,甲午海战不一定鹿死谁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