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读《一句顶一万句》:我们最大的孤独,是无人可说。

本文编号:02 阅读全文1575字初读《一句顶一万句的时候》,我并没有很多的感受或想法。我甚至对刘震云的叙事方式感到心烦

本文编号:02 阅读

全文1575字

初读《一句顶一万句的时候》,我并没有很多的感受或想法。

我甚至对刘震云的叙事方式感到心烦,总是那么啰里啰嗦的,一句话不直接说,总是绕好几道弯子。

我心中想:说的人不烦,听的人都该听烦了,甚至我这个旁观者都看烦了。

但当我合上书的时候,我才悚然一惊。

这种“烦”正是我作为读者的一种奢侈。

我看烦了的那些啰嗦的对话,正是书中人物穷其一生都想说但说不上的话。

正是因为没人能听懂自己的内心,才想要一遍一遍的解释,想要一点一点掰开了说。

想要的就是别人能听懂,别人能理解。

这并非是书中人的矫情,而是人渴求别人理解的一种本能。

当了解到这一点时,我才觉得自己懂了一些书中的意思。

事实上,作者并没有啰嗦,他只是用最朴素的方式,把人们内心的孤独赤裸裸地放在明面上。

牛爱国的老婆庞丽娜出轨了,而且还不止一次。

当牛爱国知道这件事情的时候,他是动了杀人的念头的。

但他最后还是没杀。

他只是对人说:“我在门外面听了半宿,他们一夜说的话,比跟我一年说的都多。”

也许这就是庞丽娜出轨的根本原因了,并非因为想出轨,也并非因为放纵。

只是因为这个人能和自己说的上话,能听懂自己说的话。

正是因为这种对说话的渴望,或者说是对理解的渴望,一天一天摧毁着她心中的道德底线。

当这个底线终于被攻破的时候,该发生的也就发生了。

作者并没有什么“内心的空虚”、“无人理解的孤独感”这样抽象的表述。

仅仅是通过几句对话,就把深藏在每一个人心里的无话可说摆在了读者的眼前。

而也正是因为这份孤独才让人们在明明看似很好的生活中依然饱受折磨。

想说话的不只是庞丽娜。

牛爱国的姐姐牛爱香熬到了四十岁才结婚,但并不是因为想结。

四十年了,自己一个人过着日子,没个说得上话的人。

结婚也不过就是为了有个人能说得上话。

杨百顺从延津走出去用了半本书,也用了他的大半辈子。

不是因为他爱旅行,也不是因为他多讨厌延津。

也许他自己都不大清楚,他这一辈子的出走只是在找一个能说的上话的人。

这些人的故事差不多就是整本书的故事了。

刘震云一句话没提孤独,但书中这些人一辈子都在逃离孤独。

就像一只狼一样,一直在后面追着他们。

当看到作者把这只狼放在我面前的时候,我才真真的看到,那只狼不止在书中,也在我自己身后。

以前我下了班不爱回家,总想叫些朋友,喝点酒聊聊天。

大家坐在一起不管说什么,至少在说话。

就好像人们在一起的时候狼不敢靠近,再热闹地说上话,弄出点声响,就更把狼吓的远远的了。

我想我可能不是爱喝酒,也不是爱聊天。

想想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想说话,没人说,打开微信,没得聊。

那是一种让人想起来就恐惧到窒息的场景。

看来自己并不是多么爱热闹。

只是孤独这件事情在我看来太可怕了。

刘震云笔下的人在面对孤独的时候有两种选择。

杨百顺跑了一辈子,跑到生命的终点也没躲掉孤独的困境。

牛爱香找了宋解放,以为能找个一直说得上话的人。

可最终也没能逃过孤独的宿命,两个人一天一天也渐渐没话了。

作者把故事讲完了,但故事里面的那份孤独却追着读者从书里面出来了。

刚看完的时候不害怕,看完了以后却越想越害怕。

本以为能从书里面找到那句能顶的上一万句的话,找到书的最后一个字也没找到。

也许作者只是想让我们看到孤独,却并不希望我们解决掉它。

后来我不太爱叫人出去聊天了, 总感觉越来越没意思。

下了班更爱一个人回家待着,看看书,写写文章,做点自己喜欢的事。

不是说不上话了,也不是关系疏远了。

而是发现话说得再多,氛围再怎么热闹,该孤独还是孤独。

我想那句顶的上一万句的话是说不出来的。

如果硬说出来,也说不明白。

当我开始一个人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时,我大概是知道那句话了。

我不用再去急着找别人说话,甚至也不需要说那么多话了。

孤独地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好像也没有那么孤独。

一句顶一万句,不是专门要说哪句话,而是和谁说。

也不是专门和哪个人说,而是和自己说。

说是和自己说,其实是和自己的孤独说。

和自己的孤独说上话了,孤独也就不孤独了。

本文提到的书籍:

《一句顶一万句》刘震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