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医生提醒:最伤害肾脏的行为,不是憋尿!而是频繁的去做这5件事

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来阅读这篇文章。在此,友情地向您作出提醒: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问诊。肾脏对人体十分重

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来阅读这篇文章。

在此,友情地向您作出提醒: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问诊。

肾脏对人体十分重要,那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憋尿伤肾之外,还有哪些不经意的行为,会对肾脏造成损害呢?

一、功能多样,却很“沉默”的肾

很多人知道尿液的排出与泌尿系统相关,作为其中重要的一员,肾脏可不仅仅是一个负责排尿的器官。它负责着全身血液的过滤,解毒、废物排泄;同时它还调节着体内水、电解质(钠、钾、钙、磷等)和酸碱平衡;还与促红细胞生成素及肾素的分泌有关,可以帮助预防贫血及有效调节血压。

正是有它的存在,才让机体的内环境更加稳定。

但是它又是一个“沉默”的器官,在我国成年人中,慢性肾病的患病率已经超过了十分之一,而实际的疾病知晓率却不足十分之一。

它具有卓越的自我修复代偿机能,就算受损程度超过了一半以上,身体表面或许也不会有任何特别显著的表现。这也就使得,当患者出现了一些身体不适(如泡沫尿、腰疼、水肿等),往往正常的功能可能已经损伤了七成以上。

一旦出现受损,不仅会加速肾脏相关疾病的发展,还往往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以及认知障碍、造血受阻等疾病的进展相关。

为了肾脏更健康,日常生活中要减少一些伤肾行为。

二、医生提醒:护肾,就不要频繁的去做这5件事

【1】饮食无节制,偏好“重口味”

当下,随着物质生活的提升,多数人在吃上毫无节制可言。

尤其在“民以食为天”的我国,受传统的烹饪文化(煎炒烹炸)影响,各种大鱼大肉、火锅烧烤,充斥着大家的生活,“无肉不欢”已经成为一个常态。

但是长期摄入这些高蛋白质的食物,一旦过量就会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产生大量对健康不利的尿酸(UA)、肌酐(Cr)、尿素(Urea)等代谢废物和毒素。

就好比一般像动物内脏、海鲜、肉类等食物中的嘌呤含量都比较高,随着其含量的激增,自然尿酸(UA)也就会高。当血液中的UA持续升高,超过血液饱和度之后就会出现结晶,可能在关节等地方沉淀引发炎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痛风”。

也可以在肾组织中沉淀引发“肾痛风”,早期可能患者会出现轻度的血尿、尿蛋白等,轻度肾损伤症状。如果得不到有效医治,则会发展成肾功能不全,甚至是尿毒症。

而且这些代谢废物和毒素都需要肾脏进行排泄,这无疑就会加重肾负担,出现蛋白尿等问题。当肾小球、肾小管工作负荷超过阈值,相应的组织结构就会逐渐遭到损伤,最后无可避免的发生肾功能衰竭。

而且,这里除了平时吃喝无度的人群需要特别注意之外,还有一类人群则是与之恰恰相反,即通过控制饮食来达到减肥目的的人群,尤其是长期进行生酮饮食( KD)及纯素食的人群。KD饮食的核心就是高脂肪、高蛋白质、低碳水化合物的组合,故而长期坚持同样会对肾脏造成不利影响。

而长期的纯素食则无法获得更多动物性的血红蛋白,极易由于营养素的缺失而出现贫血、低蛋白血症等问题。身体的免疫力也没有均衡膳食人群的高,这样就更加容易发生各类感染(如呼吸道、泌尿道、消化道等)风险,而这也是加重肾部疾病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而且在一些素食(如菠菜)中含含有大量的草酸等物质,极易在代谢过程中与某些矿物质生成无法溶解的草酸盐等物质,这也是肾结石主要的来源之一,同样会加重肾脏疾病的发生。

尤其是一些一边素食一边补充大量营养素的人群,看似很均衡,其实让肾结石来的更快一些。

同时,很多人的餐桌上都离不开腌制菜(酸菜、榨菜、泡菜等)及加工肉制品(如烤肠、腊肉等),尤其是在北方地区,多数都偏好“重口”。

每天吃盐的量早已远远超过WHO推荐的成人单日食用量(高血压等基础病患者<3g/日;健康人群≈5g/日)。

食盐中的钠元素(Na⁺)基本都是通过肾脏代谢出体外,一旦摄入过多同样会加重排泄的负担。使其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中,导致其正常的功能下降。

这样一来大量的Na⁺没办法被代谢出去,又会使大量中和的水分停留在血浆中,血压自然也就升高了,而这又是并发肾脏疾病最为危险的因素之一。

长期下去,肾小管和肾小球都会在高压的影响下慢慢丧失正常功能,加速慢性肾病的发生。与此同时,身体中的电解质平衡也会被打破,大量的钾(K⁺)也就没法被排泄出现,而滞留在血液中,这就容易出现高钾血症。影响心脏功能的时候,也同样会波及到全身组织,其中便包括肾脏。

最关键的是,体内长期处于高盐环境,某些降压和保护肾脏药物(如普利/沙坦类药物)的效果就会变差,使患者的病情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2】不爱喝水,“喝错水”

当下,很多人生活节奏都比较快,一天之中连喝口水的时间也没有;还有一些人为了图省事,也可以减少频繁上厕所的时间,索性就主动的去限制一天的饮水量;也有一些人是等到口渴了再去喝水,但其实当出现口渴这种感觉的时候,往往症状身体已经处于极度缺水的状态下。而正在这些有意识和无意识的不良饮水习惯,悄然的损害着我们的肾脏。

大家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对于肾脏来说水同样相当重要。

在过滤以及排泄身体废物的时候,水这一载体不可或缺。

一旦身体长期处于水分匮乏的状态,排泄废物的尿液量也就会相应的变少。

而在浓缩后的尿液中,一些代谢废物(如尿酸、肌酐等)以及矿物质(如钙质等)结晶的浓度,自然也就会相应的上升。没有足够水分的稀释,它们只会更容易聚集在一起,形成结石。

这些大小不等的“小石头”不仅会引起剧烈的腰疼、尿血等情况,还可能会堵塞尿路引起肾部的积水。

一旦病情得不到有效医治,只会发展成肾功能下降,直至肾衰竭。

而且,浓缩后的尿液无法更有效的“冲刷”泌尿道,这就会让大量的细菌在此繁殖。增加各类泌尿系统疾病(如尿道炎、膀胱炎及肾盂肾炎等)的感染风险,尤其是女性更应该注意这一点。

而且,很多人日常中会觉得白水“寡淡”,更倾向于各类含糖饮品(如可乐、奶茶、运动饮料、风味奶饮料等),或是各类茶饮来代替。更有甚者一天一口白水都不喝,完全由其他饮品代替。虽然确实也摄入了水分,但长期饮用这些饮品反而更伤肾。

就拿甜饮料来说,里面含有大量的添加剂和糖分。过量糖类的摄入被多项研究证实,与超重肥胖、高血脂、Ⅱ型糖尿病、高尿酸等多种代谢性疾病相关。

这些疾病本身都会增加肾小球的过滤压力,加速肾功能损伤进程。

而茶中虽富含多种对于人体有益的物质(如儿茶酚、黄酮类物质等),但如果是长期饮用浓茶或是隔夜茶,其中大量的咖啡碱会增加肾脏的负担。而其中的鞣酸又会与体内的铁结合成难以溶解的物质,加速肾脏结石的发生。

【3】不遵循医嘱而滥用药物,且偏爱食用“保健品”

我们常常听闻“是药三分毒”,那这毒性究竟体现在何处呢?

经过肾脏代谢的多数“毒”在了肾脏。尤其是一些不遵照医嘱,私自滥用药物的患者。

处方药最关键的就是要遵医嘱,药物性的肾损伤是日常中最为常见,且多数可以完全避免的危险因素。

特别是一些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可能需要终身服药,而在某个阶段就会有部分患者凭借“自我感觉”而选择减量或是停药。

这不仅不利于原发病的控制,还可能带来更大的血压、血糖波动,加速并发症的发生,其中便包含对肾血管的损伤,增加了发展成尿毒症的风险。

当然除了一些处方药,还有一些镇痛药、抗生素、消炎药、退烧药,以及一些成分复杂的中草药、“偏方”、“土方”等都是“重灾区”。

这些药物的非常规乱用,尤其是自行加量服药,都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肾损伤。

还有一些人,尤其是健身、减肥,或是老年群体,喜欢服用各类保健品和营养补充剂(如蛋白粉、铁剂、VC、钙剂等)。

它们中的某些成分,远远超过肾脏正常的代谢能力。而且很多人在保健品的选择上都盲目的追求进口商品,但在一些微量元素的摄入上,国际标准和国内标准往往不太一样,单粒的剂量也会不同。

就比如钙剂,国外单粒可能多数为1000 mg,而国内的则为500mg,长期过量服用,只会增加患病风险。

【4】长期熬夜,过度劳累

当下,生活节奏快,人们的压力也比较大,加班熬夜通宵的大有人在。

而长期过度劳累或是精神紧张,会使身体持续的分泌压力激素。

这不仅会直接影响到肾脏的正常运转;还会通过抑制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使人体抗感染能力下降,增加感染风险,直接加重肾脏疾病发生风险。

而长期的熬夜、睡眠不足,又会打乱生物钟的自然规律,使肾脏没有足够的自我修复时间。研究发现,与每晚能保证7-8小时高质量睡眠的人群相比,长期夜间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群,出现尿蛋白的风险更高,肾功能下降速度也明显更快。

【5】一坐,就是半天

在办公室或是学校中,常会看到很多人在椅子上一坐就是大半天。

随着活动量的减少,长时间的坐姿会让全身的血液循环变慢。

而肾脏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废物代谢活动,需要充足的血液供给。血流变缓意味着这些废物无法被及时排泄掉,长期滞留体内给肾脏增加负担的同时,也会增加结石发生风险。

而且长时间坐着,身体的能量消耗也会降低,基础的代谢率降低。一些糖类、脂肪的代谢指标就会慢慢升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等代谢综合征,都是肾脏疾病的危险致病因,加速肾脏功能衰退。

总而言之,这些看似不经意的行为,却往往暗藏杀机。

为了肾脏健康,饮食上要减少高盐、高糖、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并科学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量(优质蛋白0.8g—1g/KG/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做到均衡膳食。

每天保证饮水量要达到1.5L至1.8L,并减少奶茶、饮料及浓茶的摄入。

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每周尽量坚持三至五次,不少于150分钟的有氧运动;避免长时间坐着,可以每半个小时起身接杯水,走动一下,促进血液循环。

同时,保证每天晚上十一点前入睡,次日六、七点钟起床,合理安排工作与作息时间,劳逸结合。

而对于有原发病的患者,要科学用药谨遵医嘱;而对于长期服用保健品的人群,用药过程中要谨慎选择,最好能在专业医生建议下购买,并定期监测肾功能。

参考文献:

[1]余慧珍,刘卓华,王丹.肾是烦恼 伤肾行为大揭秘[C]//2025年“健康大湾区-科普引领健康”论坛暨第1期健康科普作品征集活动作品集.2025.

[2]黄芳.最伤肾的五大习惯,你占了几个[J].科学养生 2020年23卷1期, 94-95页, 2020.

[3]邱模炎.肾不好,补水要对路[J].中华养生保健, 2019(2):1.

[4]张垒.保护肾脏从少做这8件事开始[J].医食参考, 202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