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听说过这样的“好事”:花30万,就能落地一台全新的宝马5系;曾经加价都一车难求的保时捷卡宴,如今随便就能让销售给你打七折。
在社交媒体上,无数人分享着抄底豪华车的喜悦,评论区里充满了“等等党大获全胜”的欢呼。
当4S店的优惠大到让人觉得“不买就亏了一个亿”时,我们似乎正处在一个消费者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
但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所有人都在为自己砍下的那一刀而沾沾自喜,那这把刀,最终会砍向哪里?

答案就藏在日益冷清的4S店展厅里,藏在销售们强撑的笑容背后,藏在停车场落满灰尘的库存车上。
这场消费者狂欢的B面,可能是对整个产业链的“慢性绞杀”。
首先需要明白,你优惠5万买到了一台热门车,真的是厂家让利吗?
某4S店负责人跟我们透露,“一台15万的车,我们优惠5万卖掉,就算拿上厂家返利,还得再亏4万”。
也就是说,你省下的那5万块钱里,有4万是4S店真金白银贴补给你的。

这完全不是正常的商业行为。
为什么4S店宁愿自己“割肉”也要把车卖出去?
因为不割,马上就会死。
截至2025年中旬,全国经销商的停车场里冻结了超过5100亿的资金,这些钱如果不能尽快变成现金流,用来支付员工工资、银行贷款和水电房租,结局大概率就只有资金链断裂,最终关门大吉。
于是,我们看到了荒诞的景象:经销商们一边流着血,一边把刀递到消费者手里,还恳求着“再砍一刀吧,帮帮忙,让我活下去”。
2024年,超过4400家4S店没能等到这一刀,它们从地图上彻底消失了。换算下来,平均每天12家。

表面上看,经销商们很无辜对吧,但某种程度上,他们也是这场“赌局”的参与者。
赌局的庄家,是手握生产和定价大权的厂家,而赌桌上的筹码,是销量、返利和代理资格。
对于经销商来说,卖车可以随缘,但进车必须是任务。
每个季度,厂家都会下达一定的“进车任务”。完不成?对不起,年底的返利、补贴,大概率就没戏了。在经销商眼里,这意味着辛辛苦苦卖了一年的车,最后可能白忙活一场。
跟着,经销商们集体陷入囚徒困境:如果拒绝压库,资金链很快机会断裂,继而出局;如果接受压库,就得背上沉重的库存和银行贷款,然后再以各种方式尽快把车卖出去,运气好的话,能拿到年底的返利、补贴,侥幸活下来。

在这场不对等的赌局里,经销商们别无选择。
那么,厂家为何要如此疯狂地压榨经销商?他们不知道终端市场已经饱和了吗?他们不知道经销商正在流血吗?
他们当然知道,但厂家也不是那个高枕无忧的“恶龙”,当新能源车的渗透率不断攀高,当消费者的目光越来越多地被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所吸引时,传统燃油车巨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慌。
“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这套传家宝,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贬值;品牌的光环,也正在被“算力”和“生态”这些新名词所取代。

一位内部人士坦白,他们压榨经销商不是为了多赚钱,而是为了能留在牌桌上,为了给股东和资本市场一个“我们还行”的交代。
作为中间渠道的经销商,只能默默帮厂家背锅。
回到开头的问题,消费者砍下的那一刀,让经销商的亏损又多了一分,迫使他们在你的保险和售后布下更多陷阱;
消费者砍下的那一刀,让经销商为了活命,不得不接受厂家更苛刻的压库任务;
消费者砍下的那一刀,让厂家误以为“以价换量”的策略依然有效,从而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你看,你以为你只是在薅羊毛,其实,你薅的是支撑整个行业的承重柱。
但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市场决定了彼此的命运,大浪淘沙终究有胜利者和失败者。
消费者追求性价比,天经地义;经销商渴望生存,理所当然;厂家试图自保,无可厚非。

当一个游戏的参与者只能通过伤害自己来求得一丝喘息时,理论上这个游戏迟早会崩坏。
你觉得呢?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