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嘞,您让我这个老博主来聊聊王铎的这本小楷册子,这可真是找对人了。咱今天就撇开那些高大上的历史故事和人物八卦,专攻门道,就用大白话,把这本册子里的书法技法给您掰开揉碎了讲明白。您要是觉得小楷就是工工整整、秀秀气气的,那王铎的这本《韩愈答李翊书册》,保准能颠覆您的认知。咱先说点实在的,一提到王铎,大家脑子里蹦出来的肯定是那风樯阵马、龙飞凤舞的行草书,对吧?感觉这人写起字来,那叫一个酣畅淋漓,不管不顾。但您要是以为他只会“狂”,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本小楷册子,恰恰展现了他“静”的一面,而且是静中藏雷,稳里带险。看他的小楷,您能明显感觉到,他不是在“描”字,而是在“写”字,把行草书里那种笔势往来、点画呼应的活气儿,巧妙地压缩在了方寸小字之间。这就好比一个武功高手,平时施展的是大开大合的降龙十八掌,这会儿给你打一套小擒拿手,招式绵密,劲道内敛,但每一招每一式都透着深厚的功底,这才是真厉害。那么,具体厉害在哪儿呢?咱首先得瞅瞅他的用笔。小楷最怕写得呆板,像算盘子儿一样一个个码在那儿,了无生气。王铎可绝不这么干。他的起笔,很多时候是“空中取势”,笔尖在落纸之前已经有了意向,或轻或重,或藏或露,显得非常自然。行笔的过程中,他非常注重提拔变化。细的地方,如游丝,轻灵飘逸;重的地方,如坠石,沉着痛快。而且您注意看他的转折处,他不是简单地拐个直角,而是常常用一个轻微的动作,或者顿一下再转,或者直接圆转过去,这手法里头,明显带着行书的笔意,让字一下子就活泛起来了。光用笔活还不够,字要立得住,看得舒服,关键在结构。王铎这小楷的结构,可以说是“险中求稳”的典范。他很多字,初看感觉有点“歪”,重心似乎不在我们习惯的那个中心点上,但您再仔细品,他总能通过另一笔画的伸展、或者某个点的加重,把这个“险”给拉回来,达到一种新的平衡。这种处理方式,让他的字充满了动态的张力,好像下一秒就要动起来似的。这跟我们平时看到的如欧阳询那样极度严谨、平正的小楷结构,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美感。王铎是在规矩之内,尽情地跳舞。单个字写得精彩,还得能串成一片好文章,这就是章法布局的学问了。王铎处理这本册子的章法,很值得玩味。字与字之间,他并不追求像印刷体那样等距排列,而是有疏有密,有正有欹,大小自然参差,形成一种内在的节奏感。行与行之间,气息贯通,您顺着看下来,会觉得有一根无形的线在牵着您走。整体上看,虽然是小楷,但通篇气韵生动,没有丝毫局促憋闷的感觉,反而有一种舒朗开阔之势。这功夫,源于他对笔势的娴熟掌控和对整体空间的精心营造。聊了这么多技法上的门道,最后咱得落到实际的学习上。对于咱们想从王铎这小楷里学点东西的朋友,我有几个不成熟的小建议。第一,您可别一上来就模仿他那“歪歪扭扭”的劲儿,那是结果,不是原因。得先从他用笔的提拔和转折细节入手,体会他如何把行书笔意化入楷书。第二,临摹的时候,别光盯着单个字看,要多看看上下字之间的呼应关系,感受他如何“组团作战”。第三,也是最关键的,王铎这路小楷,是建立在深厚传统功底之上的个性发挥,所以咱们在学他的同时,最好也能对晋唐小楷有个基本的了解,知道“正”是什么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他“奇”在何处。您觉得是不是这个理儿?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