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连栋温室大棚的生产管理中,通风调控是一项看似简单却极具技术含量的工作。合理的通风设计不仅影响着温室内的温度、湿度,更直接关系到作物的生长发育和病虫害发生程度。那么,连栋温室大棚的通风率究竟如何设计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关乎设施农业效益的重要话题。
通风率的基本设计标准
对于连栋温室大棚来说,通风系统的设计必须满足温室温度、湿度和CO2浓度控制的多重需要。根据农业部设施农业相关设计标准,通风系统的最大能力应保证温室在拟使用期中最不利的外界条件下,室内环境参数仍能满足作物生育适宜环境条件的要求。
在开窗面积方面,自然通风系统的设计有着明确的要求:开窗面积最小应满足不小于覆盖面积15%的要求,且能够调节大小。这一比例是经过科学计算和实践验证的,即每100平方米的覆盖面积,至少应有15平方米的通风开窗面积,这样才能保证基本的通风效果。

影响通风效果的关键因素
1.温室结构参数
连栋温室的结构参数对通风效果影响重大。根据农业农村厅的最新建议,连栋塑料大棚的单跨宜为8~10米,总跨度不宜大于40米,长度不宜超过60米,脊高宜大于4.5米,天沟高度不低于3米。这些尺寸规格不仅影响温室的结构稳定性,也直接影响通风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棚室拱度不足会直接导致通风不畅。研究表明,同样的天气条件下,高度高、拱度大的大棚,只要将顶部开40厘米的放风口就可将温度降下来;而拱度较小的大棚,即使将放风口加大到60厘米宽,也不一定能将温度降到同一水平。

2.温室间距与布局
温室之间的间距对通风效果影响显著。在棚室密集的区域,如果每个棚室之间的距离仅为80~100厘米,且棚面多较宽较平,棚室内的高温气体排出后又会进入其它棚室,导致通风降温效果大大降低。
因此,在规划连栋温室时,必须充分考虑棚室间的合理间距,避免通风短路现象的发生。

3.辅助设施的影响
防虫网是温室必备的设施,但也会影响通风效果。根据防虫要求,不同规格的防虫网会因目数不同而导致气流速度下降,对通风降温效果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建议通风口应安装60目及以上防虫网,这是在防虫与通风之间取得的平衡点。
遮阳网的覆盖方式也会改变通风状况。许多种植者在棚面覆盖遮阳网时,往往会进行全棚覆盖,这样会影响到空气的流通,降低通风效果。正确的方法是在覆盖遮阳网时,避免将放风口遮住,以确保棚内热气顺利排出。
通风系统的优化设计
必要通风量的计算
温室必要的通风量包括三个方面:排除多余热量的必要通风量;维持室内CO2浓度的必要通风量;以及排除水汽的必要通风量。在实际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三个方面的需求,计算出最大必要通风量,并以此作为通风系统设计的依据。

自然通风与风机通风的协调
连栋温室大棚的通风方式主要包括自然通风和风机通风两种。当温室覆盖面积在一定范围内时,可以主要依靠自然通风,即通过开窗形式造成内外空气交换。
但对于大型连栋温室或者环境要求较高的生产场景,往往需要结合风机通风系统,确保在自然通风不足时仍能维持良好的室内环境。
实际应用中的管理要点
在实际操作中,要定期检查通风口的畅通情况。一些大棚的覆盖物存储时会较为靠下,影响到风口拉大;有的则在放风口顶部存储覆盖物,这些都会影响棚室的通风。因此,必须确保通风口完全打开,没有任何障碍物。
同时,应根据不同季节、不同作物灵活调整通风策略。随着作物、季节的不同,可以分别开地窗、侧窗或天窗,通过不同的通风组合达到最佳环境调控效果。

温度管理方面,白天棚内气温宜控制在26~32℃,夜间室外气温低于10℃时,及时覆盖保温覆盖物,保证棚内夜间气温不低于13℃。
连栋温室大棚的通风率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温室结构、通风方式、作物需求和环境条件等多方面因素。15%的开窗面积比例**是自然通风设计的基本要求,但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具体情况综合考虑。
通过科学合理的通风设计,不仅可以改善温室环境,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还能减少病虫害发生,降低能源消耗,最终实现设施农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希望从事设施农业的朋友们都能重视温室通风设计,让您的作物在“呼吸”顺畅的环境中茁壮成长!